夫妻無愛,父子無情,兄弟無義,則一腔真情,便只能訴之於友。
朋友最平等,也最自由。
平等,是朋友關係第一個特點。什麼是朋友?「朋」是兩個「貝」,或兩系貝(五貝一系),兩貝一樣大,兩系一樣多,是平等的;「友」是兩隻「手」,左手和右手,也是平等的。事實上,可以交朋友的,其身分地位都大致相等,至少也是一個「圈子」裡的人。
比方說,你就很難設想一個「大官」居然和一個「小民」成了朋友。如果居然是,那就一定有別的原因。或原本就是「貧賤之交」,或後者其實是「隱士」,再不然就是交往時並未暴露身分。所以,一個人如果社會地位極高,便慢慢地會有孤獨之感,甚至深感「高處不勝寒」,而皇帝則幾乎無一例外││是沒有朋友的,因為實在沒有人能夠和他平等。
朋友關係的第二個特點,則是「相同」。《易‧兌》孔穎達疏云:「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朋友之間,總有某種共同之處,或同鄉,或同學,或同事,或同年,或同道,或同志,或性情相同,或志趣相同,或觀點相同,或境遇相同。一旦發現共同點,便很容易成為朋友。
這一點,比平等還重要。兩個人,如果相同之處極多,情投意合,一見如故,也可能不在意身分地位的差異而成為朋友,比如「忘年之交」即是。
第三是「相合」。一般地說,「朋」是指相同者,如兩只貝;「友」是指合作者,如兩隻手。所以「同心協力」又叫「朋心協力」,有合作關係的人、單位或國家則叫「友」,如「友軍」、「友邦」、「外國友人」等。在原非友誼的合作關係中,如果合作得好,人們也容易成為朋友。事實上很多人的友誼,便正是在長期的合作關係中建立的。同事、同行、戰友、夥伴,有時即等於朋友,道理也正在這裡。
第四是「可選擇」。朋友不像兄弟,是天意安排;也不像夫妻,由父母選擇。朋友就像情人,都是自找的,最有「自主權」,也最能激起每個人發自內心的熱情。更何況,有選擇,就有自由。既有結交的自由,也有斷交的自由。同則交,不合則散,既可相知於患難,又可相忘於江湖,比起他的人際關係,寬鬆多啦!
平等,相同,相合,而又自由可選擇,關係就親密,感情就深厚。
因此,中國人對於友情和友誼,相當地看重。在中國古代詩詞中,差不多每位詩人的作品,都有相當數量的篇幅是歌頌友情的。以李商隱為例,他的詩作,只有一首懷念亡妻,情詩也不過十五首左右,而寫給朋友或表現友情的,不算唱和應酬之作,至少也是情詩的三倍之數。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夜雨寄北〉,曾有人認為是寫給妻子的,應題作〈夜雨寄內〉。其實,「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說是寫給妻子或是寫給友人,都講得通。「贈內詩」和「贈友詩」難以區分,豈非恰好證明「愛情」受到限制,而「友情」則無論如何深厚,也不會被視為過分?
事實也是如此。「醉眼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杜甫〈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如不說明是朋友,你看像不像情人?「你耕田來我織布」,又像不像朋友?豈但像朋友,甚至像「互助組」。愛情與友情既然如此錯位,則一首詩究竟是贈內還是贈友,當然也就難以弄清了。甚至也不必弄清,因為好夫妻原本像朋友,好朋友也原來像夫妻。
「嗷嗷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嘉賓」究竟是男是女,是妻是友,也是搞不清的事。因為「鹿」是吉祥意象,「鹿鳴」可視為「呼朋引類」,也可視為「發情求偶」;朋友來了固然要「鼓瑟吹笙」,夫妻相愛也同樣是「琴瑟相諧」,都可以稱為「知音」。所以不必細究。「公私」尚且不分,又何必一定要區分「妻友」呢?
顯然,正是由於上述種種原因,友情才特別發達,也才特別珍貴。總之,有朋友是幸福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沒有朋友則是不幸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與朋友別離是痛苦的,因此應報以豁達的態度:「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而無論走到哪裡都有朋友,則當視為人生之最大幸事:「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友情之珍貴,實非言語所能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