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為改善學生閱讀能力,教育部將從一○一學年起改革國中小國語文教科書課文,國小部分課文從每篇四百字增加到一千字以上,國中則會更重視圖表、符號判讀及分析。
閱讀原本是讓人增加知識與興味,如今為了國際學生能力評量測驗(PISA)及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IRLS)評比,台灣學生的閱讀表現都很差,尤其看到文章多達一千五百字時,「頭都暈了」,根本無法作答而改革,卻不重視知識累積與興味培養,那學生還只是為考試而讀書,不是為自己讀書。
長期以來,教育界都希望學生的國語文能力能提升,讓他們聽、說、讀、寫都能充裕自如,但學生的國語文水準,並沒有達到這個理想,主因當然還沒有閱讀的習慣,國語文是為了應付考試,所以考試或教科書的內容能背誦、搞得很清楚,但接觸課外書籍、文章賞析太少,無法消化吸收。
不少學校推動、鼓勵學生大量閱讀,可是就是無法扎根到學生心靈,因為這些活動不能讓學生感受到讀書的樂趣與味道,久之而之,不但失去推動的美意,更變成形式化。
閱讀與寫作息息相關,有讀有寫是表達情意與思想,藉由閱讀吸收從古至今的智慧結晶與文化資產,激發創作與感人作品,這是文化有機體的體現。
因此,教育部在加長與增加圖表、符號判讀之際,也應該培養學生閱讀興趣,進而探索語文最根基的源泉,讓學生涵泳其中,這樣才能讓國語文教育更生動、有趣,也更有深度。
孔令信(台北市/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