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多數出現間歇性腹痛的患者,透過腹部超音波、胃鏡等儀器可找出病灶,不過若疾病發生在小腸遠端,受限小腸構造,儀器難以深入診斷,目前已有一種氣囊輔助性小腸鏡,在內視鏡外加上一個有氣囊的外套管,透過內推以及外拉,如同捲袖子般摺疊來完成小腸檢查。
馬偕醫院胃腸肝膽內科醫師張經緯表示,小腸檢查主要受限於彎曲迂迴構造,即使把原本兩百公分長的內視鏡加長,管線也容易在彎曲的小腸內繞圈而無法順利前進,目前雖有一種膠囊內視鏡,患者吞入後如同照相功能般,可以拍下小腸內情形,幫助醫師判斷找病灶,但無法立即切片或做治療。
直到另一種氣囊輔助性小腸鏡出現,在內視鏡外加一個有氣囊的外套管,小腸在內推外拉過程中,可像捲袖子般被摺疊,以完成全小腸檢查,不過這項檢查相當費時費力,一般需要兩個腸胃科醫師合作,過程至少一小時。
一名長期間歇性腹痛的游先生,就醫後接受了四次腹部超音波、三次胃鏡、兩次大腸鏡以及一次電腦斷層掃描,都沒有找出病灶,後來透過氣囊小腸鏡檢查,才確認是在胃幽門以下兩百二十公分處發現小腸淋巴癌,定位後得以手術切除。
張經緯指出,小腸鏡沒有必要作為腸胃不適的優先考慮工具,因為多數病灶都位在上腸胃道,傳統的胃鏡等檢查即可看清楚,但若檢查均未發現病灶,懷疑可能是小腸出問題時,這時再自費進行這項檢查,比較合乎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