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台北報導】為搶救學生的閱讀力,教育部正研議將國中小國語文教科書部分單元課文內容篇幅拉長,將原本四、五百字的國小課文,擴充為約一千字的長文,培養學生閱讀長篇文章的習慣,強化思考與邏輯能力,避免學生看到「長篇大論」就打退堂鼓。
國教司科長武曉霞表示,若教科書編撰作業順利,最快從一百零一年學年度開始,國中小國語文教科書就會「改頭換面」,部分單元將調整為長篇課文。
武曉霞指出,近年台灣學生參加國際閱讀評量時,出現閱讀能力下滑趨勢,不少學生對文章的思考與吸收只能停留在字面閱讀,無法深入內化,也不習慣閱讀長篇文章。因此,教育部決定修改教科書編撰方式,邀集學者專家討論,計畫拉長國中小教科書部分單元的課文篇幅,幫助學生從長文閱讀中提升邏輯思考與組織能力。
她強調,閱讀力的扎根與推動是中長程計畫,教育部並不是將每篇課文字數都拉長,而是將二至三個單元的內容整併成一個單元的長篇文章,藉此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此外,教育部也會請專家學者撰寫老師教學指引,透過教學範例示範協助老師進行課堂閱讀推廣。
雖然教育部立意良好,但有第一線教師擔心如此做法是否會淪為「治標不治本」。桃園縣山豐國小教師彭如玉表示,學童閱讀能力不如以往,部分原因是許多孩子從小就是打電腦、玩電動長大的圖像世代,過度依賴圖像學習,而不習慣深度閱讀。
她強調,教科書的學習是一時的,建立學生多元閱讀習慣才是長久之道,像北歐的芬蘭就將閱讀從學校延伸到社區,並善用圖書館資源,打造親子共讀氛圍,不讓圖書館成為乏人問津的蚊子館。
對此,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亦心有戚戚焉,他表示,他贊成教育部擴充課文篇幅,但閱讀能力的培養不能光讀課本,他建議,根據學生年齡層逐步扎根,幫助學生養成閱讀課外讀物的習慣,擴展閱讀視野。
彥的活動,也將在二月十六日至教育部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