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民生物價漲聲四起,不過有些廠商擔心漲價影響生意,以「花招」變相漲價,如蚵子煎的蚵子變少、水煎包變小、杯子變淺,甚至羼混不純內容物等。
筆者賃居在外,多以泡麵或外食裹腹,近來也發現到巷口吃碗陽春麵,比去大賣場買包泡麵經濟實惠,而且有些店家的麵包雖然價格不變,但體積卻縮水。
由於府院高層的關切,糖價、水價、電價都凍漲,油價緩漲,因而業者、商家不敢漲,但以變相方式漲價,使政府美意付諸流水。
而筆者有朋友加盟早餐店,農曆年前收到加盟總部通知,其中有八成物品因國際原物料上漲,必須調漲一成,朋友判斷未來勢必要漲價,將成本轉嫁消費者,否則無利潤,甚至賠錢。
這些現象顯示調漲物價是時間早晚,目前是政府壓抑下來,卻只能讓一般家庭、商家買砂糖與沙拉油節省幾塊錢,或讓一些業者晚些反映成本,這種間接平抑物價方式,在國際大趨勢下,只能維持短時間,因為試想,當台糖庫存用罄,究竟要吸收成本或反映成本以因應現實?若是前者,無異是納稅人補貼國庫,若是後者,還是要面對漲價的現實,現在的政策會造成預期心理,民眾、商家開始囤積物資,這由電子報導民眾到賣場搶購「抗漲專區」物品,可得到印證。
筆者雖不樂見食品業者「反映」成本,但還是要認清會漲的現實,馬總統既然拉高層級處理物價問題,除了必須有更積極的平抑措施,也不妨參考蔣經國總統因應通膨問題的作法,採取物價一次漲到位政策,避免因預期心理產生的恐慌與囤積,導致物價更高,及避免民眾因物價連續波動而抱怨叫苦,也可讓國營事業不再進退兩難。
王昱(高雄市/打工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