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對於無法施以手術的癌症患者來說,標靶藥物提供了另一項選擇,不過標靶藥使用一段時間後,免不了出現抗藥性問題,接續使用第二種標靶治療、或同時使用不同標靶來控制腫瘤,將是癌症治療的趨勢。
本身也是腫瘤科醫師的癌症希望協會理事長王正旭表示,由於化療或放療會大量損及正常細胞,若能找到明確的標靶,用藥可直接命中目標,減少傳統治療的全身性副作用。然而,由於正常細胞中也有同樣的標靶、只是數量較少,多位在皮膚上皮細胞處或和癌細胞有重疊的基本蛋白質,因此標靶治療避免不了皮疹、口腔炎、腹瀉等副作用。
王正旭指出,當標靶藥面臨抗藥性問題時,接續用藥也漸走向第二種標靶治療,比如健保已給付晚期腎癌患者可依序使用第一、二線標靶藥;HER2過度表現的轉移性乳癌及早期乳癌患者,健保給付可使用標靶藥「賀癌平」,治療失敗後適應症核准可使用第二線標靶藥「泰嘉錠」,不過健保尚未給付。
醫界也嘗試使用多標靶來治療癌症,王正旭表示,比如肺癌標靶藥「艾瑞莎」可抑制上皮生長因子EGFR,原本認為搭配抑制血管新生的轉移性大腸癌標靶藥「癌思停」,學理上認為可行且更有抑制腫瘤效果,但試驗結果失敗,除相關基轉還需釐清,也可能跟給藥先後順序有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