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項說明修禪定後所引發的各種見解。依人而言,如:(1)非佛教的外道;(2)依附佛法而有異論的外道;(3)雖有佛教正信,但不入正理的外道。若就法執而言:以自己的智慧見解當作「一切智」;如幻術師以幻術為一切智;世間以世間學術為上,均是執見。
以下分四項說明「諸見發相」:一、諸見境的人與法,二、諸見之發相和生起因緣,三、諸見之過失,四、如何於諸見境修止觀。
第一、諸見境的人與法
此項又分:(一)邪人不同,(二)邪人執法不同。
(一)邪人不同
邪人不同,又分為三種:甲、佛法外的外道,乙、附佛法的外道,丙、學習佛法後成為外道。
甲、佛法外之外道:
佛法外之外道,可分為三仙、四外道;三仙,即「黃頭仙、休留仙、苦行仙」,加上「尼乾陀若提子」為四種外道。
(1)迦毘羅外道:譯為「黃頭」,頭如金色。數論派之祖,主張「因中有果」,即因中存有果性的外道,譬如:「禾因穀生」而論其穀中即有禾性。
(2)優樓僧佉:譯為「休留」,六派哲學中勝論派之祖,主張「因中無果」,即因中不一定具有果性之義。
(3)勒沙婆:譯為「苦行」,即尼乾子外道。主張「因中亦有果、亦無果」。此外道因以修苦行,離世間之衣食束縛,而期遠離煩惱結與三界之繫縛,故稱「尼乾子、離繫外道」。又此外道不以露形為恥,故世人貶稱為「無慚外道、裸形外道」。
另外,「尼乾陀若提子」是尼乾子外道之一、印度外道六師之一,耆那教之開祖。意譯作「離繫親子」。主張罪福苦樂皆是前世之定因,非修行所能息斷,一切眾生經八萬劫而在生死輪之中自然得解脫,有罪無罪也都如是;如四大河悉入大海,無有差別,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得解脫時皆無差別。
佛陀時代,雖說主流社會信奉的是印度教,但在當時仍然有對吠陀學派批判的自由思想家,提倡否定吠陀權威的學說。原始佛典裡對這些學說,合稱為「六十二見」,並總結其主要思想為「六師外道」。這六師各有十六個弟子繼承,繼而發展成為九十六種外道。(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