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成功大學副校長顏鴻森是全世界第一個研究古鎖並發表論文的學者,為了讓更多人瞭解鎖的秘密,收集九百多個鎖具的他,在成大博物館舉行「古代鎖具展」,也在網路上成立「古早中國鎖具網路博物館」,希望藉此引發大眾對古鎖的興趣。
「古代的鎖可是非常講究,外形有葫蘆、十二生肖、彌勒佛、魚形、五子登科等五花八門,看起來比較像是藝術品。」顏鴻森強調,中國掛鎖可概分為「簧片構造鎖」與「文字組合鎖」兩大類,大部分是有鑰匙可以開啟的簧片構造鎖,少部分是不需鑰匙的文字組合鎖,只要將轉輪上的文字轉到正確位置就可開啟,有點像現在的密碼鎖。
「『簧片構造鎖』又分為廣鎖與花旗鎖。」顏鴻森表示,廣鎖是橫式鎖具,正面呈凹字狀,大多為銅質,常用在鎖門、鎖櫃、鎖箱上。一般廣鎖的外形,大多為凹字形長方體,較無特殊變化
;有些廣鎖是以鎖體的外形命名,如早期的廣鎖呈長筒形,酷似爆仗,俗稱「爆仗鎖」,也有廣鎖的外形呈方塊狀,稱為「方鎖」,部分廣鎖的外形宛如一尾蜷曲的蝦,稱為「蝦尾鎖」。
其中,最受人歡迎的就是「花旗鎖」,常用於鎖抽屜、鎖櫃、鎖箱等。顏鴻森強表示,「花」是指「花樣」,「旗」則有「表示」的意思,花旗鎖具有不少的外形,含有特定的寓意與吉祥之意,也兼具裝飾功能,花旗鎖最早、最多的外形樣式為魚形。
隨著時代演進,花旗鎖外形逐漸多樣化,有彌勒佛、八仙等人物造形,也有琵琶、三弦琴、胡琴等樂器造形,有福、祿、壽、喜等字體造形,也有葫蘆、枕頭造形。顏鴻森指出,花旗鎖外形多為吉祥物,花旗鎖大多刻有特殊含義的吉祥圖案,不少被當成結婚或節慶禮物。
組合鎖的外觀則呈橫式圓柱體形狀,在圓柱的軸蕊上排列著數只同樣大小、均能轉動的轉輪,轉輪數目通常從三至七個不等,每個轉輪的表面蝕刻同樣數目的文字,只要所有轉輪上的文字轉到定位,且文字形成特定的字串,就可開鎖。
「古早中國鎖具網路博物館」網址:http://www.acmcf.org.tw/
lock/Defaul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