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間看到一份關於北美洲的猶太人,從很小就分階段幫孩子進行理財教育的資料,大意是:孩子滿周歲時,親友會贈送股票,讓他擁有人生的第一份財富;三歲時,開始教孩子認識紙幣與錢幣;五歲時,教導孩子,錢可以用來購買東西,並告訴孩子錢是如何賺來的;七歲時,教孩子看懂商品的價格標籤,並加深「錢能換物」的觀念;八歲時,讓孩子了解透過工作可以賺取金錢,賺來的錢可以存在銀行;到了十一歲,則要教導孩子避免受廣告刺激而消費,並執行兩周以上的開銷計畫,學習銀行的專業術語及功能。
我自己則比較常運用實際的狀況來幫助孩子建立金錢觀。例如:當孩子開始有數、量的概念時,我就會利用一些假的銅板,和孩子一起玩扮家家酒的遊戲;當我帶他們去麵攤,我會請他們自己看招牌,回家後就可以自己做菜單,上面再畫上價錢;而當我帶他們去便利商店或商場買東西時,我也會先告訴孩子們,今天每個人可以花三十元選一包餅乾、糖果,或是自己挑三百元以內的玩具。
在一次一次的練習中,孩子們知道可以用錢去買東西,他們也會自己去看價錢,互相討論,即使是四歲半的老二也做得很好。然而,我覺得孩子們對於金錢的數值(價值),則大概要小三以後,才會有比較明確的概念。舉例來說,孩子們在扮演遊戲時,偶爾會說:「媽媽!這個賣一千萬、那個賣一塊錢」,會有亂喊價的狀況出現。
我很喜歡以大富翁遊戲來幫助孩子認識錢幣,因為在過程中,玩家都會有一定的籌碼,自己決定要不要買房子。藉由這個過程,孩子知道錢在他手上,如果買了東西就會愈變愈少,為了不讓錢變少,他們會選擇說NO,藉此也可以建立孩子用錢的概念。
大女兒的學校定期有書展,我記得,去年書展完我問她,你買了什麼書?剩下多少錢?結果她什麼都不知道,因為錢在老師手上,付錢的也是老師。所以,今年我請老師協助我,讓女兒帶一千元到學校選書,但我要求女兒買完後要列書名,還要告訴我金額各別是多少?那天,她除了列表、填價錢,回到家我還陪她加總,讓她知道剩下多少錢?女兒後來要求加買兩本書,因此再一次做了練習,也完成了自己付錢的責任。
其實,我覺得生活中,真的有很多機會,可以幫助孩子學會認識錢幣,或透過買賣,了解金錢的作用,但不管如何,這些過程都是需要時間累積而成的。給孩子的要求也可以隨年紀的增長而逐漸增加,讓他們自己思考有多少資源、可以獲得哪些等值的物品……漸漸的,孩子自然懂得拿捏,運用得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