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返鄉省親乃中國人的百年傳統,春運達到最高峰,各交通要道無不大排長龍,是離鄉遊子急切返家和父母團聚的寫照。一年只重視春節團聚一次,夠嗎?現代子女有沒有計算清楚自己陪父母的時間有多長?
大陸網路近期出現「親情計算題」,提醒為人子女「捫心自問」算一算,假如和父母分隔兩地,每年能回去幾次,一次幾天?除去應酬朋友、睡覺,有多少時間真正和爸媽在一起?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七十二歲,就算爸媽長壽能活到八十五歲,這輩子還能和爸媽相處多久?
通曉孝敬父母的真義
從重慶到上海工作的姚玲提筆試算後得到的答案是,每年返鄉兩次,共約十天。除了去找自己的朋友、出門逛街,真正在家時間只剩五天,再扣掉每天睡覺十小時,每年和父母在一起僅有七十小時。她一陣心驚,「就算爸媽活到八十五歲,我也只能和他們相處兩個月又十三天。」
山西女子楊瑩每年春節回家一次,只有五天,真正能陪媽媽的時間大概只有二十小時。她仔細一算,在今後的歲月裡,能和媽媽一起的時間不超過六百小時,還不到一個月。「看到這樣一份親情帳單確實讓我一陣鼻酸。」在網路看到這統計,台灣的中年上班族沈臨秋也心裡一驚,這份計算表運用到聚少離多的雙城夫妻身上也通,她希望在北京的丈夫也清楚的算一算,如果每兩個月回台北一次,一年六次,一次三天,總共十八天,十年只能相處一百八十天,「到時候,我們豈不都老了!」
這十八天中,自己其實只能和父母共享二分之一,沈臨秋感嘆,「盡孝道不能只掛在口邊,得真的陪在老人家身邊,說些家常話,」她把難得見面的丈夫推到婆婆身邊,希望對父母的心存感激不要只放在心上,想得很多,做得卻太少。
心理諮商師王太富指出,如果「親情計算題」真敲醒了為人子女對陪伴父母時間太少的愧疚,那就該進一步通曉孝敬父母的真義,除了是管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不讓他們擔心外,更該關心的是他們的內心。「給父母買東西不算敬孝,關心父母在想什麼、做什麼,定期看望、打電話,聽他們嘮叨,這樣比物質上的盡孝更重要。」
養兒育女告一階段
還要多告訴父母自己的事情,讓父母感到親膩而快樂。王太富認為,父母最希望和孩子有交流,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當然,就上一代的銀髮熟年角度來看,快樂的晚年也不能完全建築在孩子身上,期待愈少,快樂愈多,千萬不要存著「遭到孩子背叛」的負面心理,若執著想著「將來讓孩子照顧自己」,會導致想法瑣碎,最後還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啊!
把期待放在零上面,才會由「孩子只陪我五天」的抱怨,而改成「孩子這麼忙,居然能陪我五天」的歡喜,觀念一轉彎,「親情計算題」的結局就會變喜劇。王太富說,人與人之間是有「分際」的,親子關係也是一樣,父母也是學習獨立,認清「基本上,到頭來還是一個人」的意識。兒女成年後就屬於社會,養兒育女的任務告一階段,要回歸自我,重新培育自己、讓自己成長。「這並不是無情,是因為還有很長的日子要過。」王太富說。
為人父母或子女的人若能看清這一點,從頭修正自己的生活觀,才可找到自己想要的幸福。「親情計算題」固然提醒年輕後輩多珍惜家人的相處,但王太富認為,從黏黏膩膩的關係中脫身,過清爽乾脆的親子生活,才能確保身心健康。
獨立的老人最可愛,王太富舉自身為例說,比起「佐賀的超級阿嬤」,自己的阿桃阿嬤更是過苦日子的天才,她共生了六男六女,老家附近有個工寮,阿嬤硬是在房子不大的情況下,讓子女擠一擠,空出小房間租給工人夫妻,還作「客家板粿」讓他與大哥挑去賣給蓋軍營的工人,或幫阿兵哥縫補衣服,增加收入。
給孩子零用錢,阿桃阿嬤也有妙招,所有小毛頭子的衣服及頭髮,都由她操刀,剪理髮省下來的錢,就給孩子當零用錢。問獨居的阿嬤,一個人會不會感到孤單可憐?高齡近九十的她搖搖頭,食衣住行堅持自理,子孫因擔心而跟著,還會被她嫌囉唆,要他們該做什麼就快去。
「我阿嬤不要人陪……」他說,過年也不改其志,阿嬤沒有親情計算的問題,想得很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