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國「首善」之稱的大陸富商陳光標獲准來台,此行的目的就是發紅包「行善」。他的高調作風,引發頗多議論。由於文化背景的差異,儘管他的行善方式可議,與我方社會福利發放的程序容或不同,但是出發點總是好的,幫助一些窮困人家度過年關,總比為富不仁好。
陳光標來台高調行善,外傳將採取與大陸相同的模式,築起紅包牆,以面對面的方式發放一萬到五萬元的紅包。違背了台灣細緻文化的風格,對當事人也不夠尊重,首先遭到新北市的拒絕。與其說他高調,不如說他務實,因為這樣的方式讓他的企業和個人的名聲迅速竄升,他之所以贏得「中國首善」之名也是因此而來。這樣務實的作風讓它更快速的累積資本,如換成商業術語,他的行善等同於一種成功的廣告行銷術。
其實這筆善款就是廣告費。以這次來台為例,他幾乎還沒有花一毛錢就已經成為全台知名人物,就算你花再多的廣告費也難以達到這樣的效果。更何況他每天行程和談話都會上新聞版面,比起各級政府向媒體做置入性行銷的手法高明多了。
行善的方式很多,像世界首富比爾蓋茲就把所得全數捐給基金會作為研究生物科技之用,美國股神巴菲特也帶領一批富豪捐款,自己是美國第二首富,卻居住在小小的舊寓中,把大部分的財產都捐出去。在台灣找不出這種富豪。
監察院長王建近日宣布要成立「無子西瓜基金會」,幫助沒有子女的孤獨年長者,除了賣房子自籌經費之外,也要把畢生所有的金錢和力量「裸捐」給這個基金會。
王建一生擔任公職,並非是富豪之人,但他熱心公益、慨然奉獻所有的精神,事實上並不輸給任何一位富豪。女菜販陳樹菊默默行善十餘年的義舉,更是台灣的精神標竿。
「為善不欲人知」是中國傳統,行善是真誠幫助他人的一種心意,一不望報,二不欲人知,是一種美德。但是佛家講的行善布施是「無相布施」,也就是三輪體空的布施
:沒有一個施者,沒有一個受者,沒有所施之物。這當然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必須要體證空性見的菩薩才做得到。
布施行善只有福德而沒有功德,梁武帝供僧、造寺、寫經,達摩祖師說他「毫無功德」,道理就在此
;因為行善布施頂多只是求得人天的福報,沒有任何解脫功德。所以《金剛經》才說:「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其福德不如受持四句偈。」
當今社會上富人行善多高調,其境界不如低調捐助基金會;富人低調行善,其境界又不如窮苦人多年默默行善;而行善布施的功德又不如自己好好修行,為他人說四句偈。可見財布施不如法布施殊勝。一山還比一山高,如果大家都懂得真正布施的道理,這個社會的文化就更細緻優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