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1630-1696),初名紹隆,字翁山、介子,號萊圃。廣東番禺人,明末清初詩人,與陳恭尹、梁佩蘭並稱「嶺南三大家」,時稱「廣東徐霞客」。順治七年清兵圍廣州,屈大均在番禺圓崗鄉金甌山(雷峰山)海雲寺削髮為僧,法名今種,字一靈,室名死庵,以誓不降清之意。著作多毀於雍正、乾隆兩朝,後人輯《翁山詩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廣東新語》及《四朝成仁錄》,合「屈沱五書」。
其〈魯連台〉詩憑弔英雄的悲慨、蒼涼而壯心未酬:「一笑無秦帝,飄然向海東。誰能排大難,不屑計奇功。古戍三秋雁,高台萬木風。從來天下士,只在布衣中。」清‧姚鼐〈泊臨清漳口〉:「明發風帆好停處,拂衣先上魯連台。」魯連台位山東省茌平縣東(聊城),戰國齊人魯仲連寓此,後人築台為念。
《讀史方輿紀要》:「古聊城府西北十五里,即魯仲連射書燕將處。城東側有魯連台,高七丈。」首言魯連笑落秦王帝業,歸隱七海。《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記聊城亂,田單屠聊城,歸欲爵魯連。魯連逃隱海上:「吾與富貴而詘於人,寧貧賤而輕世肆志焉。」以此敘魯連除難不居功。繼而寫景,秋雁翩飛古代戍場,高台多風,林木盡響。末以寓意收攝,天下英雄藏布衣平民。
另〈讀陳勝傳〉:「閭左稱雄日,漁陽適戍人。王侯寧有種,竿木足亡秦。大義呼豪傑,先聲仗鬼神。驅除功第一,漢將可誰論。」《史記》有〈陳涉世家〉。陳勝,名涉,與吳廣起義抗秦,是中國歷史第一次大規模平民抗暴運動,建立第一個農民政權「張楚」,即「張大楚國」之意,後敗於秦國大將章邯。
古稱「閭左」為窮民,宋濂《朱府君謁》「閭右作威福」代指富豪。閭是古代里巷,二十五家為一閭。古代以右為上,居富為右,貧弱為左。此言指陳勝以窮民而雄,正好遭發配北部漁陽守城。難道王侯的出身都是如此,揭竿起義以亡暴秦。以大義攏喚豪傑,依賴鬼神張揚聲勢,此指陳勝預先於魚腹藏陳勝王諸字,另以夜火中狐鳴陳勝王等事。天下之功,漢將誰與匹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