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朱慶芳淡水報導】陪兒子渡過考季的劉夢萍,三年來替兒子的班級服務,感觸很多,回想班親會本來沒什麼特別,只不過是替辛苦讀書的孩子送吃的,後來,因為班導師積極策畫,激起家長參與的意願,透過一連串密集活動,建立互信互助的感情,這是劉夢萍最感窩心的收穫。
劉夢萍和大部分家長一樣,關心孩子升上國中後的課業學習,因此停止休閒活動和才藝訓練,加入班親會就是希望幫助孩子拚成績。後來,老師說明國中生重視同儕關係,處理好同儕關係比功課重要,依著這個主題,家長們合力規畫許多活動,要求全部參加,集思廣益。
從一年級的烤肉聯誼開始,到後來的社區服務、健行淨山、海邊淨灘、攀岩、彈跳、訪貧等,劉夢萍和小組幹事幾乎是以校為家,她覺得好像天天到學校去學習溝通協調的技巧,起初感覺太密集了有點累,後來習慣成自然,最後樂在其中。
劉夢萍看到身教的力量,她說:「我覺得老師開放那麼大的空間給家長,實在不容易,『親師合作』正是教改努力的區塊。我相信孩子心裡明白,大人為什麼默默替他們做這麼多。」
過去曾在電腦公司任品管課長的劉夢萍,當全職媽媽後,有機會出來替班親會服務,職業本能油然而生,每一件事都定時完成,就這樣,有效率的家長遇到有熱忱的老師,湊成快樂學習的班級,她們希望把合作的經驗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