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文選》經典名句】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編著/文心工作室  |2011.01.14
8394觀看次
字級

名句誕生

杖策招隱士,荒塗橫古今。巖穴無結構,丘中有鳴琴。白雪停陰岡,丹葩曜陽林。石泉漱瓊瑤,纖鱗或浮沉。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晉‧左思〈招隱詩〉其一

讀懂名句

手拿著木杖尋隱士,荒蕪的道路古今都沒有人行。四周只見岩穴不見房屋,山丘之中卻有彈琴聲。山北積雪皚皚,山南的樹林紅花豔豔。清澈的泉水激蕩山石,小魚嬉戲時浮時沉。不必一定要有管弦樂器,山水自有清妙的聲音。

文章背景

漢‧淮南王劉安曾作〈招隱士〉詩,收錄《楚辭》之中,意欲招募山林隱士出山從政,詩中說:「歲暮兮不自聊,蟪蛄鳴兮啾啾。」指人生短暫如蟪蛄,轉眼年老體衰,不宜長久隱居,失其盛時。又將山林描述得陰森恐怖,「虎豹鬥兮熊羆咆,禽獸駭兮亡其曹」,說野獸相爭,危機處處,因此呼喚:「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漢代以後的〈招隱詩〉,其「招隱」之名大概由此而來。

招隱詩是魏晉隱逸風尚的產物,曾經在晉太康時期興盛一時,當時文士陸機、張華、張載等人都寫過招隱詩。但晉宋之際逐漸式微,而為游仙詩、山水詩所取代,雖然流傳下來的數量不多,但在文學領域中有其獨特魅力。

晉代風行的招隱詩大多描寫隱士無拘無束的閒適生活和清靜優美的山林環境,對隱居生活充滿企慕之情。

名句故事

左思的代表作,是集十年之力寫成而使「洛陽之紙貴」的〈三都賦〉。他因出身寒門,仕進不得意所感受到的憤懣心情,都表現在詩歌裡,其著名的〈詠史〉詩曾云:「被褐出閶闔,高步追許由。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揭露了追隨隱者走向大自然的想望。

左思的〈招隱詩〉一反劉安〈招隱士〉詩的陰鬱,而將山林之景表現得十分清新朗麗,把隱居之處描寫成秀麗的山水和優美的環境,隱居生活脫離塵俗而自有情趣。他託山水以寓意,對山林世界中自在萬物的歌頌,正反映出他對現實社會沉重壓抑的反抗。

本詩首先以古今都沒有人行的荒蕪道路,分隔出紛擾的塵俗與清幽的山林兩個不同世界,雖然巖穴簡陋,但從山丘之中傳出的琴聲,可以感受到山中人的怡然自樂。接著便正面描述山林美景:山北積雪,山南紅花,清澈的泉水中小魚浮沉嬉戲,將四周景物寫得有聲有色。在這樣充滿天趣的環境中,作者有感而發:「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梁書‧昭明太子傳》記載:蕭統性愛山水,曾經在園中築山掘池,建立亭台館榭,與一些朝臣名士同遊其中。有一次在後池泛舟,番禺侯軌極力攛掇說:「這裡應該演奏女樂。」蕭統沒有直接回答,而吟詠左思的〈招隱詩〉:「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可見蕭統認為此句深得自然之趣,是賞玩山水的最高境界。

《世說新語‧任誕》記載:王子猷居住山陰時,雪夜詠左思〈招隱詩〉,忽憶剡縣的戴安道,便連夜乘小船前往。舟行一夜方至,卻過門不入而返,有人問其故,他說:「我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此則故事流行甚廣,名士雪夜詠〈招隱詩〉的形象,顯現左思〈招隱詩〉在士人心中「不俗」的分量。

新說名句

招隱詩的源頭可上溯至《詩經‧小雅‧鶴鳴》,它以「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起興,歸結於求訪賢者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中雖有潛魚在淵、檀樹在園之句,但對其形象並沒有具體的描繪。

晉代太康年間受隱逸之風影響,名士莫不擁抱山丘,倘佯林泉,是招隱詩最為蓬勃的時期,文人雅士藉著對山林景物的細膩刻畫,表達對隱居生活的讚美和「雖不能至,然心嚮往焉」的由衷企慕。

〈招隱詩〉用山川景物之美來襯托隱居之趣和歸隱之心,重點並不是風景的描繪,但這種對山林泉石的大量敘寫已顯露出山水文學的傾向,及至南朝宋‧謝靈運以客觀的形象描寫山水,「極貌寫物,窮力追新」,開創山水詩的新境界,招隱詩就逐漸為山水詩所取代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