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舉辦寺院參訪,臨行前,師長一再囑咐我們,要效法「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為求真理到處參訪的精神,經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來增廣見聞,拓展胸襟。
一路由南向北,天氣變得愈來愈寒冷,但是每次車子一到,我們還未下車,就見到師兄領著義工菩薩,在颼颼冷風中佇立門口,迎接我們的到來。
在師兄們的身上,我看見了笑容與慈悲,以及對大眾的感恩與供養心。談話間,總不吝於和我們分享修行上的心路歷程,期勉我們要在佛學院養成應該要有的素養,心裡要有佛法,要有常住,要為弘法想出辦法。這種對生命的真情和勇於面對的承擔,令人喝采。
對於宗門思想,說真的,原本光憑藉文字的介紹以及老師的講解,我只能略知一二,但看到眼前師兄的行誼,就是宗門思想的具體呈現,這也說明了,為什麼佛光山的法師不管到哪裡,都是同一個樣子。
「莫嫌佛門茶飯淡,僧情不比俗情濃。」為免我們走錯路,偏離佛道,為免我們受挫折就灰心退道,師長、師兄們一再的叮嚀、一再的提醒,我知道那是一份什麼樣的心情--那是殷殷期盼、是關懷備至,也是恨鐵不成鋼的真心。這是一場心靈的交流,真好、真美。在生命的轉折處(出家),我何其有幸,遇見一群真性情的人們。
在叢林學院裡,接受老師的教育養成,接受師兄長老的慈愛呵護,接受大眾給予的種種因緣……都是人家「給」我,而我能「給」予別人什麼呢?捫心自問:自己是在給人煩惱,給人傷心,給人障礙;還是給人佛法,給人信心,給人自在?
感謝老師、師兄、長老們的提攜,讓我明白出家要出個好家,要把出家人做好,要以常住、社會大眾為主,不以私情為重。如此的真情與大愛,體諒與包容,讓我不管走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能安住身心,為佛教、為眾生奉獻,歡喜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