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落實社會互助、量能支出理念 補充保費疑慮多 苦了中產階級 更沒防堵弊端 得再大修
爭議多時的二代健保修正案,立法院三讀通過,未來健保費收繳採雙軌制,除了薪資收入,增加了股息、租金與利息等收入,預計每年可替健保增加兩百零八億元保費,有助填補虧損。

遺憾的是,原本以家戶總所得計費的修正版本,因爭議過大沒過關,被嘲笑為「一點五代」的健保,還是以職業與口數作為收費依據,老實說,這雖能增加保費收入,但淪為替健保增加收入的加稅條款而已,無法落實健保的社會互助,及量能支出理想。
舉個例子,二代健保收費方式,對沒錢的家庭除了保費稍降些,基本上沒啥改變,沒有工作的人依舊要由有工作的家人負擔保費(原本的二代健保構想,是將這些人的保費,由國民一起承擔);而且,雖說有錢人的保費看似增加了,卻也對不是那麼有錢的普通人家,增加了負擔。
以存款利息要另課百分之二補充保費來說,目前定存利息平均約百分之一點二,靠利息生活的定存族,利息所得標準一定會超過課徵標準,而需要另課補充保費,除非最低起徵標準訂得夠高,但太高又可能課不到稅;同樣的,股利或房租收入都有這個問題。
而其中最慘的要屬執行業務所得(會計師、律師、建築師等),及稿費演講為主要收入的自由工作者,這些人除了原本的保費一毛沒少外,還面臨加課補充保費,有建築師不滿的表示,不能除成本的健保費計價方式,極端不合理(執行業務所得在申報所得稅時,可提列成本免稅,但健保費直接以薪資所得計算費額)。
至於富豪,就像政府宣示要課奢侈稅後,就說以後要出國購物般,他們可把錢放在境外金融機構,也就是說,富豪是否會因補充保費,將部分資產移往海外,值得觀察。
而最令人遺憾的是,投保薪資最高級距仍維持每月十八萬兩千元,其實並不符合現實情況,應該拉高,就算訂出天價最高級距,只有少數人需要繳納,但才符合量能支出的健保社會互助理念。
也就是說,二代健保對弱勢基本上沒差,而中產與有錢人雖都要多繳保費,但真正痛苦的是沒多少餘錢的中產階級,恐怕因可支配所得減少,會對民生消費造成衝擊。
其實,健保赤字持續擴大不是保費不夠的問題,而是健保局權力太小,無力防堵弊端所造成。
例如,無法有效透過系統稽核,揪出浮報藥價與醫療支出的不肖醫院,不能有效防阻濫用健保的惡質民眾,不能防堵藥價黑洞擴大,沒有辦法向欠繳保費的公家單位收費等,才是財務狀況不斷惡化的原因。
如今,二代健保的保費是增加了,但原本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卻未解決,誰知道多增加的保費會不會又有新方法來掠奪,再造成健保財政赤字,讓政府再跟百姓要錢?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在世時,曾對美國醫療保險提出重要的觀察,認為醫療保險最大的問題在於「管理不當」,套在台灣的健保就是健保局無法解決各種五鬼搬運法,才會讓赤字不斷擴大。
衛生署長楊志良表示,修法後預估五年內不調費率,而且在在請辭署長聲明中祝福健保「長命百歲」,但如果相關單位不能痛定思痛改革健保弊端,恐怕二代健保難以「長命百歲」,五年後又得送立法院大修。
庾均(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