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本博(上圖)收藏一八九○年代後期製造的西洋鏡(右圖),上方可放音樂,下面有手搖式圖片。
【記者林淑妙台北報導】當唱針輕觸黑膠唱片,喇叭傳出聽似遙遠卻渾厚的沙沙音聲,讓人彷彿掉入四、五○年代的時光隧道裡。開南商工校長林本博三十多年來收藏了三百多台留聲機、數萬張黑膠唱片,大部分留聲機皆有百年歷史,成為林本博最佳的歷史教材。
本身學歷史的林本博,生於三峽,長於台東部落。一九六七年他首次聽到部落長者留聲機發出沙沙的日本曲調,讓他感到驚奇,也引發他日後對留聲機收藏的興趣。林本博認為,聲音、影像是最能忠實呈現歷史的原貌。
走進校史室,映入眼簾的是掛滿牆的黑膠唱片,包括鄧麗君、麥可傑克森等國際巨星早期的作品,還有滿屋不同造形、材質的留聲機,放眼望去最吸引人注目的是,那巨大形似百合花的喇叭,林本博說,喇叭的材質與造形並不影響留聲機的音質,它只是一種美化作用。
說起留聲機,林本博如數家珍,眼中散發出光芒,「只有留聲機透過唱盤發出的聲音,可以真實感受到每個年代的生活背景、思想與民風。」或許是林本博對留聲機情有獨鍾,令他愈搖愈感動,他說,甚至有種和前人心靈相通的感受。數年前,他更運用廢棄的木箱、銅管喇叭製作一台獨一無二的留聲機。
不同時期的留聲機造形與功能各異,林本博說,像一八八八年美製愛迪生滾筒留聲機,一次可供多人站著同時聆聽音樂,因此又稱「站立聽」耳機分享機。而同樣可供多人使用的西洋鏡,則是下方可觀畫,上方可放音樂。
收藏過程中令他難忘的是,一部約於一九三○年代生產的袖珍型留聲機,他笑稱,這台讓他三顧茅廬前往印度,由於這種留聲機可摺疊,減少空間占用且重量輕、攜帶方便,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常被帶到戰場,又可稱為「戰地隨身聽」。
收藏不只興趣,更為了留住歷史的軌跡。林本博笑著表示,留聲機會自己找主人。
身為教育工作者,林本博以一顆感恩、能捨的心,不吝惜將自己部分收藏的留聲機、古董相機等,放置在校史室、學校「文化創意產業交流館」提供館藏,甚至在校門口規畫「彩花、留聲、新視野」空間,供過往民眾欣賞、聆聽;他也利用課餘時間,親自帶領學生聆聽音樂、講授認識留聲機等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