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說明如何修止觀
若行人引發各種禪定,沒有方便善巧,又貪著禪味、沒有利益眾生,是「菩薩縛」(菩薩的煩惱),因為貪著禪味而隨禪受生,流轉生死。若想求得出離,應當觀察十法界的意義而觀修。以下,說明十法界中,六凡法界所發之禪觀:
1.三途界
進入初禪雖引發禪定,調伏身、口之業,如蛇入筒中,因禪定而使身口正直。但出離禪觀面對境界時,又恢復諂曲,再生煩惱。剛開始時,所生起的煩惱,好像小水一般,後慢慢盈滿大容器;此時,煩惱深重,喪失禪定、破戒,違反道業,而造無間業。佛在世時,有比丘獲得四禪的禪定,以為證得四果。
又,如師子音王佛時,勝意菩薩雖得四禪八定,但貪著禪味,貢高我慢,毀謗喜根菩薩(注{1})不懂實相,而墮入地獄之中受苦。或者入定時,沒有造惡,出觀時,起惡造業。若喪失禪定者,因惡業而墮入惡道;若不失禪定者,禪定福報受盡,則惡業又興起,以致墮飛狸身,殺諸魚鳥,而墮入畜生道。又,未得禪定時,沒有名聞利養;獲得禪定後,則因貪著名利而墮入惡鬼道。
2.人天界
若在禪定中,染著禪定相;若出離禪觀後,生起慈悲仁義禮智之心;若沒有喪失禪定,隨禪定福報受盡,則生人道之中。若用禪觀,熏習十善,任運成就,是為天業,屬於色界四禪、無色界四空定的業。若專修根本四禪,但增長人天福報,永無出離三界之期。如大通智勝佛時,諸梵天自行說:「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三惡道充滿,了無一人得出生死。」
以下,為十法界中四聖所發的禪境:
3.聲聞界
若專修不淨觀、八背捨等禪觀,能引發無漏,斷除見思煩惱成就聲聞法界。
4.約兩意釋聲聞菩薩
若觀諸禪能破除六種蔽害(注{2})。蔽即是集(煩惱);因集而招受苦果;能破除煩惱即是道;修道能通達寂滅解脫處。此是聲聞法界,亦是六度菩薩法界。於四諦中,若是從出離「苦」為修道動機者,即屬聲聞根性;若是以「悲願」而修四聖諦者,即屬菩薩根性。(待續)
注解:
{1}喜根菩薩:弘揚諸法實相,不著善惡、世間與出世間兩邊執,後來於東方成佛,國土寶嚴,佛名光逾日明王。
{2}六敝:指慳吝、毀犯、瞋恚、懈怠、散亂、愚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