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票選最能代表台灣精神的年度代表字是什麼?居然是象徵平凡的--「淡」字。多數人認為和社會現象有落差,其實仍有其內涵焉,表示台灣人看待事情的態度向上提升,有了清明平靜的高度。
「淡」是平淡,恬淡寡欲,同澹泊,而達忘我無私之境,凡一切不當利益、權勢,均不足移動淡泊,如此,才可以做到人人以國家、社會為前提,不以個人利害得失為中心。
諸葛武侯名言:「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就是從「淡」字出發。諸葛亮屯軍陽平,將精銳他調,唯留老弱守城,司馬大軍垂至,將士失色,而亮意氣自若,大開西城門,掃地傳酒,懿疑有伏,遂引軍而退。這即因諸葛亮最關注的還是蜀國的存亡,將生死看作平常事,所以「淡泊以明志」的寧靜,乃此次冒險成功之主因。
肥水之戰,前秦苻堅大舉攻晉,晉因謝安等將領鎮靜應戰,而大獲全勝,此亦若非寧靜,怎能戰勝優勢之敵。
《荒漠甘泉》上寫有兩個畫家,相約各繪一畫,來表達寧靜之意,第一個畫家選擇了遠山之間的一個湖作背景,風平浪靜,湖面如鏡,孤單寂靜,遠隔塵囂。
第二個畫家,畫了一幅奔騰的瀑布,旁有一枝小灌木、樹彎到了水面,但它頂端的分枝上,卻築構著一個鳥巢,幾乎被浪花浸濕,中間睡著一隻知更雀。
第一幅畫,靜中靜,非真靜,乃是停滯。
第二幅畫,動中靜,見真境,才是寧靜。
寧靜是治心、治氣,從心靈中所產生的鎮定工夫。《六韜》太公語文王:人君聽言,先以治心為本,應酬萬物者,神也;辨別眾理者,明也;蕩平無私者,正也;鎮定不搖者,靜也。如此則高山仰之不可極也,深淵度之不可測也,神明之德,正靜其極。蘇洵也曾說: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世事常有突發而非始料所及者,普通人當之,不免張皇失措;而弘毅之士,獨能不動聲色,當機立斷,此寧靜之用也。
寧靜之功,常在淡泊上求,唯有淡泊一己之私者,方不致為利害而昧良知。臨危難而愛節操,淡如秋水見瑩澈,靜如山嶽屹立功。淡泊的極致,即是「忘我」與「無私」。「忘我」,頓生渾厚;「無私」,立刻神明。故曰
:「淡泊以明『志』。」
今日一切問題,多發生各自為私己上面,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往往把自己的榮辱得失看得太重,形成個人第一,國家次之;政黨第一,國家第二。在現在多元社會中,人們終日熙熙攘攘、利欲紛擾,則更需要「淡泊」來當清涼劑,使神志清醒,心境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