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小兒科醫師警告,入冬後除了小心流行性感冒病毒,也要防範腸胃型病毒威脅,最近因嘔吐、拉肚子及發燒而就醫的小病號增加不少,有些孩子甚至因上吐下瀉太嚴重而出現脫水症狀。
署立雙和醫院連續數周接獲病毒性腸胃炎小病患,三分之一因腸胃炎脫水住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林文川說,「輪狀病毒」和「諾羅病毒」發威,造成病毒性腸胃炎病患增加。感染者會上吐下瀉,且容易隨唾液或飛沫傳染。
林文川表示,腸胃型病毒是經糞口傳染,潛伏期為一至三天,引起的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腹痛、腹部痙攣與發燒等,且可持續十天左右。由於這些病毒長時間存活在患者的嘔吐物及糞便中,如果吃到被汙染的食物或與患者密切接觸,都易遭到感染。
台北馬偕醫院小兒部主任李宏昌指出,遭腸胃型病毒感染的孩子有些每天吐瀉十幾次,相當可憐。林文川提醒家長,若孩子已出現上吐下瀉症狀,且合併有小便減少、哭泣沒有眼淚、心跳加快、躁動或是精神不佳等情形,很可能已出現脫水現象,應速就醫。
林文川說,為免病童出現脫水現象,應盡量給予少量多餐、清淡飲食,不要長時間全部禁食。在補充大量水分及電解質上,可改採口服電解質補充液,市售運動飲料糖分太高,會更惡化腹瀉情況。
李宏昌表示,只要透過靜脈點滴來補充輸液,小病號都可順利痊癒,家長不用太擔心。也建議家長少帶年幼孩子出入公共場所,若出入人潮眾多的公共場所,最好戴上口罩,用餐前要記得洗手,才能減少感染機率。
腸病毒感染近來也常見於成人,新竹一名二十四歲女性因連續出現發燒現象,且合併有嚴重喉嚨痛,原以為是一般感冒,在詢問病史後,醫師發現,病人在發燒後隔天手腳及外陰部出現紅疹,還有輕微水泡,同時患者的咽喉部也有紅腫和多處潰瘍,才確定是腸病毒感染。
署立新竹醫院家醫科醫師洪惠芳指出,腸病毒種類眾多,感染時會發燒,合併手、腳及口腔出現紅疹、水泡或潰瘍。臀部或外陰部也可能有紅疹、水泡。成人感染腸病毒後,五到八成無症狀,或症狀類似輕微感冒,一般症狀持續約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