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二○○一年起搶修遭炸毀的阿富汗巴米揚石窟大佛像,持聯合國護照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專員林志宏,是修復遺址團隊中唯一的台灣人,他去年首度進入阿富汗,自首都喀布爾(Kabul)與一組古蹟維修專家搭乘聯合國包機,前往巴米揚(Bamiyan)考古遺址現場考察,表現活躍。
巴米揚石窟兩座立佛雕像二○○一年在塔利班(Taliban)政權主使下,被炸毀成碎片。中亞地區位處古代絲路重要位置,曾受佛教影響,兩尊大佛是人類共同歷史遺址,頓時遭毀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驚,緊急介入搶救,今年屆滿十年。
林志宏在台灣念輔大法文系時,因為對藝術史、建築都很感興趣,常常從新莊騎著機車到當時還位在蘆洲的藝術學院修課,退伍後隨即到法國念書。
林志宏在巴黎念藝術史、土地規畫城區研究時,嚮往到文化的最高指揮總部UNESCO工作,他明知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國,仍請指導教授、教育部駐外官員及曾實習的故宮博物院出具推薦信,成功進入UNESCO實習,後來轉為顧問約聘職。
林志宏在世界遺產中心工作十多年,經常為了解當地需求,及文化遺址維護重點、質感,而在世界各地飛行,不過他笑說,因為很會認床,一點也不喜歡旅行,即使旅行,也是選擇一般人不常選擇的吉爾吉斯、哈薩克、阿富汗。「在阿富汗,三到七歲小孩的手,十分粗糙。」林志宏不知這樣的現象是出於氣候、還是生活方式,不過卻讓他感到訝異、心酸。
「目前各地亟欲追求名列世界文化遺產,但卻沒有正確觀念。」林志宏熟知世界遺產相關國際公約,因此他去年撰寫《世界遺產與歷史城市》一書,介紹世界遺產實際概念。
強調自己是宜蘭人的林志宏,曾參與中亞國家成功申請名列世界文化遺產過程,他很想分享實務經驗,協助台灣按部就班建立符合世界遺產標準的人文和科學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