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國教啟動 經費來源 如何分配 必須明訂 逐年增教育預算 避免排擠效應
政府二十多年前提出十二年國教構想,經過十二任教育部長,因牽涉龐大經費及免試入學,一直沒有實施,如今馬總統在元旦文告四大期許之一的「百年樹人」宣示啟動,並訂出時間表。

不過,政府財政困窘,實施十二年國教,明年要編列兩百四十億元教育經費推動,但錢那裡來?而且,五都成立後,新市長立刻喊窮,遑論其他縣市,因而地方政府對十二年國教都表示「絕不能中央請客,地方埋單,應由中央出錢」,要如何分配?
其次,在中央政府的教育預算中,高教預算不斷成長,國教卻負成長,十二年國教若都由中央埋單,會不會排擠其他教育投資?都是問題。
教育部次長林聰明強調不會排擠,而且可能設立排富條款,但目前的九年國教沒有排富條款,十二年國教將如何設定條件排富?更重要的是,排富條款豈非與國民教育矛盾?
因此,經費是十二年國教成效關鍵,政府須逐年增加教育預算支應,並可避免排擠其他教育投資。
至於免試入學,預計民國一○三年達七成以上,三成以考試入學,林聰明指出,是否還需要基測,會再討論,採計在學成績等細節,也要找教師、家長、學者等研商。
七成的比例如何算出來,政府沒有公布細節,從以往的討論可知,有人主張明星高中職維持考試入學,其他則為學區分發,但這會使明星高中更明星化,扭曲學區制,並不妥當。
目前國中也有所謂「明星」,但因都是按學區分發,雖有「遷戶籍到明星學區」現象,至少不違反學區制,因此,十二年國教仍應採學區制,如此,就沒有要不要基測、採計在學成績的問題。
實施十二年國教將衝擊私立高中職,有私中校長表示,「一旦免試入學,大部分學生會挑選公立學校,將衝擊私校招生」,也有人建議「放寬對私校限制,允許招收其他學區學生」。
事實上,是否衝擊招生與實施十二年國教無關,私校必須經營出特色,才有競爭力,現在的私立國中即是如此,而且,私校的主張是以「七成免試入學」為前提,若全面採學區制,問題就不存在。
張光次(台中市/教育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