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台北報導】隨著民國一百年到來,有不少新法上路,像是立法院去年拍板通過「環境教育法」,將於今年六月實施,法案要求中小學生每年要上滿四小時環境教育課程,希望環境教育在校園扎根。
然而,儘管法案立意良好,但也有人擔心環境教育是否會成為「口惠實不至」的高調口號,但也有學校早在「環境教育法」通過前,已將環境教育融入課程教學,成為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讓孩子多親近大自然,才能讓孩子懂得保護自然。」台北市溪山國小輔導主任陳柏中表示,溪山國小鄰近外雙溪,學生九十二人,由於地利之便,校方以前就將自然生態與環境教育納入教學課程,由老師集思廣益設計教材,讓孩子從認識周遭的土地開始親近大自然。
陳柏中說,溪山國小每年學期末都會舉行外雙溪溯溪活動,在老師帶領下,學生在外雙溪進行生態教學;除了教導學生建立保護水資源的思維外,也會讓學生淨溪,撿拾溪流中的垃圾,讓孩子身體力行愛護自然環境。
除了淨溪,溪山國小也規畫六條生態步道戶外教學,每學期定期前往自然步道呼吸芬多精,老師並將生態教學融入其中,講解動植物與昆蟲生態,讓學生忍不住大呼「自然真美麗!」完成溯溪與步道健行活動後,老師會請學生寫心得;從童言童語的描述中,讓人感受到,環境教育的種子正在孩子心中發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