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某媒體人離職事件,掀開媒體充斥政府與企業的「業配新聞」情況,引發各界關注,並連署要求政府立即停止編列預算,購買業配新聞。
所謂的業配新聞,是由某單位向媒體買下版面,以「新聞報導」方式呈現廣告,一般讀者沒有能力判斷是廣告還是新聞,也就是電視節目的「置入性行銷」。
業配新聞近年來盛行,主要是平面媒體受到電子媒體、網路衝擊,買報紙的人少了,發行量減少廣告就減少了,要想辦法創造利潤(廣告收入),而電子媒體,因頻道過多、過度競爭,廣告愈來愈難賣,收入下滑,於是,有財力的政府單位或企業財團,就將手伸進媒體。
想要業配新聞不再氾濫,我認為,媒體除了必須覺悟,認清媒體今非昔比,不可能再恢復過去榮景,放棄過去包山包海的綜合型大媒體集團,走縮小規模與專精分眾市場,例如專攻環境議題、社會民生或政府監督等,至於娛樂就交給小報。
不過,某些新聞領域可能非常冷門,可能無法靠廣告來維持營運,因此我認為,未來媒體經營者,很可能不能由私人民間企業主導,應發展「公民媒體」,如英國BBC、日本NHK,或由民間公正、可信度高的非政府組織(NGO)投入媒體,例如世新大學的台灣立報、破報,宗教團體(如佛光山的人間福報、人間衛視,慈濟的大愛電視)或社運團體(如苦勞網、新頭殼)取而代之,並且積極發展獨立的「公民記者」。
唯有讓媒體擺脫靠政府或財團廣告收入維持營運的模式,倚靠可信任、有理想又有財力的NGO支持,甚至由人民組織公民團體支持,不讓民營媒體獨霸產業,才可能將業配新聞擋在編輯台外,阻止政府或財團透過購買新聞,影響或操弄輿論,還給媒體獨立報導空間,恢復敢說真話的無冕王形象,才是社會之福。
王瑞(新北市/出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