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台北報導】去年八月重創台灣的莫拉克颱風,讓人見識到大自然反撲的力量,許多學校成了水鄉澤國。為讓大眾建立環境保護思維,立法院三讀通過「環境教育法」,將於明年六月上路,法案規定,中小學生每年要上滿四小時環境教育課程。教育部環保小組執行祕書張子超表示,因應各校地理環境不同,未來環境教育將採「因校制宜」模式,讓教材設計更符合在地需求。
早在十幾年前,環境教育法案就著手規畫,但遲未定案。近年全球暖化嚴重,引發國際重視,日本、菲律賓等國也通過環境教育相關法案,將環境教育思維內化成全民素養。台灣也將於明年六月實施,成為全球第六個公布及推動環境教育法的國家。為此,教育部先前已陸續召集學校與專家討論環境教育推行主軸,未來將因應不同年級學生採取循序漸進方式推行。
張子超表示,事實上,不少學校耕耘環境教育行之有年,因為九年一貫課程早已納入「環境教育」議題,但為提升成效,因此在「環境教育法」中將此獨立為每學年四小時的環教課程。
為避免環境教育淪為口號、並因應各校課程需求,張子超表示,環境教育將採取「因校制宜」的推動方式,各校可依自身地理位置與環境資源量身規畫適合的環境教育內容,例如,曾經歷風災的學校,可將部分主軸放在防災教育,靠近山區的學校可加強學生對土石流的認識,濱海學校則可透過環境教育教導學生如何預防水災發生。
此外,為提升老師的「環境教育」專業知能,張子超說,環保小組也將結合環境教育輔導團教師之力,舉辦教師研習與強化各校交流,讓環境教育課程內容更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