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ythz 圖/catchplay提供
三個人的生命議題
《三個傻瓜》,是一部發人省思的好電影。孔子曾說: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人一生能有一個益友是一種福分,這樣的好友可以改變人的一生,電影裡便是圍繞一個這樣的益友:藍丘的故事。
藍丘是一名跳脫世俗、絕頂聰明的學生,他的特別與熱情改變了另外兩位主角法罕與拉加的命運,但他卻在大學畢業後一聲不響地消失了!直到十年後,法罕接獲老校友查圖的電話,三個人便循著查圖的線索,翻山越嶺,在這過程中回憶起十年前他們與藍丘初次相逢的舊事,兩條相隔十年的敘事線在此交纏,也讓我們發現了藍丘不為人知的一面。
故事中的三個好友各自有其生命議題等待解決。法罕,一個從小被父母規畫好要成為工程師,但卻更熱愛攝影的人。為了迎合父母的期望,勉強地在及格邊緣掙扎。而寫好要寄給專業攝影師的信,始終沒有寄出。
拉加,一個家中清寒、父親重病、母親飽受壓力、姊姊急需嫁妝的聰明年輕人,雖熱愛機械,但全家的期望與壓力,讓他無法專心向學。
藍丘,過人的天賦讓周遭的人顯得庸俗,反權威與靈活的思考,成為教授與同學的眼中釘,他的天賦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也讓陳腐守舊的學風大為改變。
何謂教育?
綜觀全劇,會發現印度教育與早期台灣教育的相似性,當然也有比我們更嚴重的一個問題││種性制度。
有幸於教改,填鴨式教育與高壓學習環境已不復存在,但看不見的競爭、快速功利的學習態度卻因兩岸的國際化與合作,讓競爭與日俱增,教師權威與知識的穩固性,也因為網路科技與資訊的發達,每天都在接受學生考驗,教師的行為舉止,也因此被攤在顯微鏡下檢驗。雖然如此,但學生對於知識與人生問題解答的渴望並未少過。
何謂教育?是否把知識強行輸入學生的腦袋就叫教育?藍丘被主任揪上台,要他證明自己懂得教育,藍丘便由書上找了兩個字詞,要同學於三十秒內定義這兩個字詞,比看看誰最快、誰最慢。三十秒後再問同學是否有感到可以學習新知的興奮感
?還是只有瘋狂的競爭感,無所謂學習的東西是什麼?只要能達成目標,證明自己是第一,就是比別人優秀嗎?
而何謂知識的活用?能夠教條式的背誦課本上的內容,便是活用知識嗎?還是能把複雜的課本知識,應用在生活上才是。
這類的劇情不斷的出現,告訴我們教育無所不在,而知識要靈活運用。如何引導學生靈活學習、活用知識,並放寬心胸面對競爭,才是教師的責任,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