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日昨初審通過「大學法」修正案,未來教育部將取得國立大學合併主導權,被整併的學校不能再說「NO」。教育部表示將在法案三讀通過後,三年之內推動國立大學整併。
筆者對此樂觀其成,原因有二,第一,由於少子化,影響大學招生來源,若不整併國立大學,恐在近年內出現「蚊子大學」;第二,若能整併成功,將可有效節省教育經費支出。
國內大學氾濫,私立學校可以由辦學績效與聲譽招生,由招生人數決定學校存廢,簡單的說,市場機制決定私校的存活率,無須政府出手干預。
然而國立大學的存廢與否,是由政府決定。只要主管機關缺乏法源依據,不採取積極手段干預,國立大學則可拿經費補助繼續存活,簡單的說,缺乏市場機制的淘汰,也毫無嚴格的評鑑篩選。
即使國立學校的辦學績效不如私校,而學生人數降低到一定比例,還是有來自納稅人的教育經費補助,容易造成高等教育劣幣驅逐良幣,因此,為了節制教育資源的浪費,也解決過去廣設大學的負面影響,有必要由教育部主導國立大學整併。
有人認為,二○一六年上大學的人數估計只有約十九萬人,為了避免產生「蚊子大學」,要積極推動大學整併。筆者並不贊成為了整併而整併,而應針對地緣與教育資源整合來進行整併,俾使整併學校能夠互補。
由於國立大學多有政府補助進行學術研究,筆者建議,未來進行國立大學整併時,應以學術發展方向與國際學術排名,還有教授發表論文的質量做為整併指標,可減少以地緣關係作為整併指標,降低人謀不臧。希望教育部早日讓更多國立學校退場,集中資源創造高品質的高等教育。
鄭佑璋(高雄市/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