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在一般人心中,原住民的信仰、生活,甚至其活動場域,都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主任王壽來昨天公布原住民文化資產潛力點推薦名單,透過調查研究台灣原住民基礎文獻,提出一百五十四處原住民文化資產潛力點,包括有形文化資產一百二十七處、無形文化資產二十七處,這份名單將成為原住民文化資產保存工作推動的重要參考資料。
「保存原住民文化資產,是非常重要且急迫的。」王壽來指出,文建會去年推出十八處世界遺產潛力點,在「有形文化資產潛力點」部分,有台東卑南遺址與都蘭山、蘭嶼聚落與自然景觀、屏東排灣族石板屋聚落等三項,至於「無形文化遺產潛力點」,包含泰雅族神話傳說、布農族歌謠、阿美族豐年祭、賽夏族矮靈祭等,都入選其中。
東海大學教授關華山、台北藝術大學教授王嵩山曾花費一年的時間,針對泰雅、賽夏、布農、邵、鄒、排灣、魯凱、阿美、卑南、達悟、噶瑪蘭、太魯閣、撒奇萊雅、賽德克族等十四個原住民族群,進行「台灣原住民文化資產基礎文獻調查研究計畫」,採取「基礎文獻蒐集」為主,「現地調查」為輔的方式,進行深入調查,描繪出原住民文化資產整體的輪廓,提出十四處原住民有形、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的潛力點,並研擬短、中、長程的保存策略。
王壽來表示,截至十一月底為止,在十四個原住民族群中,經中央與地方政府指定、登錄的原住民有形文化資產,有國定古蹟一處(魯凱族好茶舊社)、歷史建築九處、聚落一處、文化景觀三處、遺址一處,原住民無形文化資產則有原住民傳統藝術「排灣族口鼻笛」等十四件。
文建會會把這份潛力點推薦名單,函送各縣市政府文化單位,請各級政府彙整資料提報相關調查研究計畫,並進行候選文資項目的指定、登錄準備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