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樂太平,民康而物阜,

萬類咸喁喁,同浴仁恩厚;
昔日互殘殺,而今共愛親,
何分物與我,大地一家春。
--弘一法師
豐子愷先生所繪的這幅〈冬日的同樂〉圖,看去溫暖、溫馨又歡樂,讓人打心裡喜歡,忍不住要多看幾眼。
想多看幾眼,是因為這幅畫的畫面好熟悉,從前工商業尚未如此發達時代,鄉下以務農為多,過了農忙季節,家家戶戶都樂得清閒自在。尤其秋收之後,時序進入冬季,老一輩的農家人,喜歡在有陽光的日子,搬張板凳,坐在門前或曬穀場上,與孫子一起玩樂,或與鄰家閒話家常。
暖暖的陽光照在身上,使厚重的冬衣,更加暖和,讓老人和小孩臉上發熱,臉頰發紅,看去臉色大好。
農家除了種作物,家屋四周少不得也養些牲畜,屋後的畜欄上,總會貼著「六畜興旺」的紅字幅,每到過年,隨著家門前對聯的更新,「六畜興旺」的紅字幅也會換貼新的,顯得喜氣洋洋。
這幅畫中的背景,不是台灣,而是豐子愷熟悉的浙江省桐鄉縣,那是他生長的故鄉。桐鄉是秀麗的江南水鄉,處處可見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觀。桐鄉土地肥沃,農業發達,主要農產品為水稻、小麥、蠶繭等,並為中國杭白菊的原產地。如此一個鄉鎮,秋收後的農家,像這幅畫中一家老小閒閒坐在門前,讓家中飼養的貓狗寵物及雞鴨等家禽圍繞身邊的景觀,應是隨處可見。
豐子愷先生用這幅畫,營造一種「盛世樂太平,民康而物阜,萬類咸喁喁,同浴仁恩濃」的景象。「咸」字,是「都」意;「喁喁」是「池魚魚口向上之意,比喻眾人向慕之忱」。亦即在太平盛世,物阜民豐之際,所有的人與動物,不分你我,都感謝這厚戴的天地恩德。在這樣的大好日子裡,就無須再計較從前互相殘殺的恩怨,讓所有的怨恨隨風而逝,隨陽光蒸發,大家不分彼此,都是一家人,正如弘一大師在題詞中所言:「昔日互殘殺,而今共愛親,何分物與我,大地一家春。」
多麼和樂又溫馨的一幅畫啊!多麼教人嚮往的萬物一家親的景象啊!這樣的理想境界是否能夠實現呢?這完全要看自以為是萬物之靈││地球上最強勢、殺傷力最強的人類,能否愛惜物命,將其他動物當成父母、兄弟、姐妹看待了。能愛護牠們、不殺害牠們,達到萬物共愛親,才有可能大地一家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