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行政院主計處調查,今年月收入不到三萬元的受雇者約有三百六十萬人,引發討論,主計處澄清,媒體選用資料時間是每年五月,非全年月平均薪資,而且調查未含其他工作收入,也未計入非經常性的加班費、年終獎金、紅利、績效與全勤獎金等。
但筆者連續兩份工作的工時都超過十二小時,月收入不到三萬元,是窮忙族,覺得主計處的調查統計「雖不中亦不遠矣」。
而且,日前飛利浦公司公布與全球二十三國同步的「二○一○民眾健康與幸福」調查,台灣人生活壓力高居世界第二,也就是說,民眾愈窮就愈忙,愈忙還是一樣窮,超高工時但收入有限,生活除了工作還是工作,因而產生嚴重壓力。
筆者擔心,目前窮忙現象不減反增,甚至有惡化趨勢,窮忙族連養活自己都有問題,遑論結婚生子、買房子,這也是內政部極力推動催生計畫,卻被唱衰,民眾呼籲政府遏止房價飆漲的原因。
此外,還在立法院審查的健保修正案,要將薪資納入計費標準,未來窮忙族將增加保費,因而降低支持修正意願。
有人把台灣窮忙族增加,認為是全球化貿易使跨國企業往低薪資、高勞動資源的國家移動,壓抑薪資成長空間,及國內企業設計出無薪假、責任制等勞動制度,大量使用派遣人力,助長窮忙問題擴大。
筆者認為,若完全將窮忙族增加,歸咎全球化及企業並不公平,畢竟,「地球是平的」是無法扭轉的趨勢,而且企業也要生存,因此,在經濟沒有完全復甦,及民眾感到經濟成長前,還是要政府重視,以更積極的社福政策,如社會住宅、托育,及勞健保、國民年金費率等,以減輕窮忙族的生活壓力。
吳庸(嘉義市/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