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中國人】拖是離婚戰略之一

易中天 |2010.12.21
674觀看次
字級

在中國,獨身是一個難題,離婚更是一個難題。獨身雖難,但只要自己有房子,又拿定主意不去理會別人的說三道四,外面的蜚短流長,也並非辦不到。即便在古代社會,也有終身不娶或終身不嫁者。而離婚就難多了,因為要別人同意,或要政府批准、社會認可,至少也要配偶同意,而由於傳統觀念的制約,他們的態度,又往往是「不同意」。

一般說來,中國傳統社會是不贊成更不鼓勵離婚的。你想,就連「大男大女」們都要設法幫助和促其結婚,已然婚配者又豈能讓他們輕易離異?這是不近人情的。再說,結婚既然是「合二姓之好」,則離婚豈非「結二姓之怨」?這是不利於安定團結的。

故「士三出妻,逐於境外」,也就是說,離婚被看作是萬不得已的非常之舉,故可一而再,不可再而三。另一條的規定也很重要:「賤娶貴不去。」或者說,「糟糠之妻不下堂」。因為這關係到人情回報的良心原則,是每個中國人都必須嚴格遵循的,否則便會與整個中國的文化精神相衝突,其所得罪者,也就不只妻子一人。

這在「男尊女卑」的時代,對於「保護婦女兒童的合法權宜」,應該說也不無小補。它使得那些見異思遷的負心漢,多少會有些顧忌,不敢過於放肆,至少還得表面上維持原配的「正妻」地位。而「原配」們能保住「名分」,也多半會表示滿意。因為她們的目的,原本不在愛情,只要有名分,就有面子,也有實利(比如產權和治權)。至於愛情,本來就沒有,爭它做什麼?

實際上,就連當代許多不肯離婚的妻子,想法也差不太多。反正離不離婚都無愛,只要能湊合著過日子,就得過且過,拖一天算一天。拖到對方精疲力竭心灰意冷,說不定就會回心轉意。所以,拖,或者說,打持久戰,也不失為「離婚大戰」中之一種戰略。只要堅守「不同意」立場,有國家法度,有公眾輿論,諒他奈何我不得。拖半年不夠,就拖一年;拖十年不夠,就拖一輩子。只要臨終之前離不了婚,咱們就是「白頭到老」,豈不「死也瞑目」?再說,「我得不到幸福,你也別想得到」,大家都不好,都不幸福,可不仍是「同甘共苦」?

這種心理,在離婚案中,似以女性為多。公道地說,在這種情況下,女方確實更令人同情。因為一旦離婚,第一,女方比男方更沒有面子,所以在某些雙方協議離婚的案例中,會讓女方擔任「主訴」或「原告」。第二,女方的生活會比男方更困難,因此往往要判男方承擔一定的經濟責任。第三,女方再婚也比男方更麻煩,生理上的原因是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衰老。「女子三十而色衰」,男子即便到了四十,甚至還有一種「成熟男性」的魅力;觀念上的原因,則無非「從一而終」、「一女不事二夫」之類。

由是之故,一個女人,不到萬不得已,便斷然不肯離婚。而且,一旦丈夫提出離婚,男方家屬親人中有「同情心」、「正義感」的人,尤其是女人(如小姑子等),也往往會不顧「血親之情」,義無反顧地站到女方一邊。

應該承認,我們民族是世界上最善良的民族,因為我們的同情心總是傾注在弱者一邊。只要一邊是現在「抖」起來了的、地位顯赫榮華富貴的丈夫,一邊是人老珠黃身分卑微無依無靠的妻子,輿論便幾乎會義無反顧地站在後者一邊,甚至不論他們先前是否真的共過患難。

顯然,在這裡,同情者們也未嘗沒有這樣一種心理:你小子現在什麼都有了,有錢有勢有地位,還容不得一個「糟糠之妻」?同情心與嫉妒心加在一起,便愈發「義憤填膺」。義,多因前者「忘恩」,憤,則多因自己「不平」———我們大家都沒有「以舊換新」,憑什麼讓你一個人「得手」?因此,對於此類「義憤」,最好多做分析,不要一概肯定才好。

更何況,在這裡,公眾輿論和不願離異的妻子,也都共同排除了「感情」這個最重要的因素。似乎所有的人都沒有更深入地想過,即使那負心丈夫迫於輿論壓力而收回成命,維持婚姻,他的心會在妻子身上嗎?他們這種感情早已破裂的婚姻,會幸福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