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種植馬鈴薯的夫婦」Potato Planters 1861~1862年作
82.5cm×101.3cm 油彩 畫布 私人收藏
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一八一四~一八七五),一八一四年生於法國諾曼第附近一個貧脊的村莊,世代務農,童年生活備極潦苦窮困。
他的祖母是位虔誠的基督教徒,米勒中年以後的繪畫充滿了宗教色彩,多半來自幼年時祖母的精神感召。米勒愈發成熟的宗教情懷,應是他的少年時代,有一次,他和父親在故鄉諾曼第的海濱散步時,望見浮沉在海波浪影間的夕陽時,父親便恭敬地面對著夕陽摘下了帽子,然後對著兒子說:「米勒啊!這夕陽就是神啊!」
這是對大自然最崇高禮讚,也是將大自然與神合一的幾近浪漫的新思維,它和當時保守的基督社會完全悖離,但卻是後來歐洲浪漫主義繪畫掘起的徵兆,米勒就是這個先聲,他牢記父親這番對大自然的敬語,終生相隨,未曾稍忘。
米勒的畫作題材泰半和田園風光與鄉間景緻有關,他歌誦自然,描繪農民,他畢生尊奉「信仰」、「愛」、及「勞動」三者的合而為一,尤其關注人類與土地間的情與愛。
他的畫作中最常出現的便是早出晚歸,默默奉獻心力的農民和無語的大地;米勒一反當時貴族化的洛可可華麗綺彩的風格與流行,堅持己意,從低層的平民百姓落筆,持續繪出一張張動人心魄的土地情與人間愛,可謂離經叛道卻獨樹一幟,從此平民主義抬頭,過去長久被疏忽的勞動階級的人性,重新被世人肯定,於一八六八年獲頒法國政府榮譽勳章,聲名因此大噪。
他最膾炙人口的畫作有「拾穗」、「晚鐘」、「牧羊女」及「種植馬鈴薯」等,名聞遐邇、老少皆知。
上圖便是以田園農村為背景,有辛勤的勞動人民進出為畫中主角的名作「種植馬鈴薯的夫婦」。全幅洋溢著溫馨的氣息,和感人的勞動作務的生活景象;男人堅實圓厚的雙臂持著短鋤,耙挖土坑,讓女人順利地將馬鈴薯種下;男人的姿勢沉著、穩定而虔誠,女人和順、細心而篤實,其間散發著一種肉眼看不見的,來自宗教深沉信仰及完全奉獻的工作態度與氣息,稍遠的樹下站著一頭驢子。驢子旁大口籃中擺著這對年輕夫婦剛出生不久的小嬰兒,這是晨間七、八點鐘,陽光只釋出一點柔光,剛好將這幕田園景緻敷上人間至美的愛與溫情。
這張畫可以媲美他的名作「拾穗」和「晚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