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佛教經典尚未融入歌仔戲劇本中,近期才有《慈悲三昧水懺》、《梁皇寶懺》等劇。十二月十二日上午,佛光山福慧家園共修會以「粉墨薪傳揚佛法」為主題,由中區佛光山總住持覺居法師主持,邀請南方薪傳歌仔戲劇團團長吳美玉、執行製作曾素萍、劇務黃韻慈,分享如何以歌仔戲弘揚佛法。
覺居法師表示,十一年前南投縣歷經九二一大地震浩劫,周年後,南方薪傳歌仔戲劇團表示願意到草屯鎮義演,安撫災民的心,就此與吳美玉、曾素萍結下深厚因緣。
吳美玉回憶,約二十年前,她在高雄隆峰寺聽經聞法之餘,利用晚間學習歌仔戲,即思考如何把佛教經典故事寫入歌仔戲劇本。她表示,南方薪傳歌仔戲劇團創立的宗旨,就是以歌仔戲弘揚佛法。劇團的四大理念是:要作弘法利生的工作、提供南部學習的空間、栽培戲劇教學的師資、培養欣賞戲劇的人口,並以凡事結緣的觀念,前往養老院、育幼院義演。
「一般歌仔戲劇團供奉的是田都元帥或西秦王爺,但南方薪傳供奉的是水月觀音。」吳美玉再次敘述與其他劇團不同之處,而南方薪傳詮釋佛教的歌仔戲,可說全台首開先鋒,「希望台灣有更多劇團,能製作更多佛教的戲劇」。
製作佛教歌仔戲最大的困擾是劇本,因為須具備台語文學基礎、劇本架構銜接功力,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佛教經典。常感「書到用時方恨少」的吳美玉,會焚香靜坐,請求觀音菩薩幫忙,協助她表達劇中心情,待回頭再看劇本時,感觸風格自有不同,因此她自謙,劇本是「菩薩寫的」。
吳美玉最在意、謹慎的是,觀眾是否會因為戲劇效果,而對佛教的認識有所偏差,因此她在撰寫劇本時,除了不敢竄改佛經典故之外,也不隨便加油添醋,深怕影響觀眾對佛法的認識。
「台灣的戲劇是很美的,可以去看歌仔戲,有四句一首、七字調組成的。」黃韻慈讀書時受到國文老師鼓勵,而開始看楊麗花歌仔戲,慢慢被劇中的詩詞、身段、唱腔吸引,而與歌仔戲結下不解之緣。她原本任職國際快遞公司行政助理,因為愛看歌仔戲小生,爾後辭去工作,全心投入劇團中。
曾素萍二十多年前曾與吳美玉一起學歌仔戲,吳演小生,她演小旦,當時很怕父母知道她學戲,後來慢慢轉變父母的觀念──讀書人也可以學歌仔戲。吳美玉成立南方薪傳戲劇團,曾素萍辭去壽險規畫師的工作,當起執行製作教歌仔戲,同時讓父親了解,他們以戲劇傳達佛法生活化的理念,演佛教歌仔戲也能作公益。
曾素萍接著話鋒一轉,說明歌仔戲是結合戲劇、文學、音樂、工藝、繪畫、刺繡的藝術。傳統戲劇是「有聲皆歌、無動不舞」,她與黃韻慈示範生旦的動作與唱腔,並結合情緒、身段與空間,詮釋《白蛇傳──遊湖借傘》片段。現場並播放創團大戲《未生怨》及新作《孝子願》影片,與會觀眾掌聲及驚嘆聲不斷,皆沉醉在戲劇之美而欲罷不能。
末後,覺居法師表示,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從劇中能看到因果。有佛法就有辦法,我們能否在人生無奈中轉念,就必須掌握自己的生命線,從心相中看出自己的生命,淨化自己、改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