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中國人】中國教育 倫理至上

易中天 |2010.12.14
813觀看次
字級

中國傳統教育的失誤,問題太多,難以盡述,但我以為最核心最關鍵的,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不平等」。父母、師長一站在子女、學生面前,還沒開口,便預先不容置疑的成了「真理的化身」,無論說什麼,子女和學生都得無條件地全盤接受下來。

如有疑義,便是「不敬」;如有商榷,便是「頂嘴」。一旦發生這種情況,問題就立即發生「轉移」,就由「父母師長的話是否正確」,變成了「子女學生的態度是否端正」,接下來自然是對「態度」的整肅,而真理的探討則成了幾乎永無期日的事情。

這樣的教育,倘若能培養出熱愛真理、追求真理、勇於為真理獻身的科學人才,那才是咄咄怪事!

這裡顯然有一個解不開的「死結」,那就是:在中國,所謂「教育」,是學會「做人」,而不是或不是學習知識、技能、本領等等。也就是說,倫理教育是壓倒一切的,而倫理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則又是「序長幼、明貴賤」。依照中國文化「知行合一」的精神,這些倫理原則又顯然必須由父母和師長來「以身作則」,叫做「身教重於言教」。

於是,作為教育者,也作為「榜樣」,父母和師長就不能不講「父道尊嚴」和「師道尊嚴」。如不講,則自身行為便與所傳授之倫理原則相悖,等於自己否定了自己。

然而,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就在於既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也不以人的身分地位為轉移,因此每個人在真理面前都是平等的。

中國倫理之「理」既然必須以「不平等」關係來維護,便只能讓人懷疑那「理」是不是「真理」。

同樣的,我們也很懷疑,那種不平等的愛,究竟是不是「真愛」。真正的愛,不但必須是發自內心的,而且必須是「無私」的。如果說中國父母對子女的愛不是發自內心的,那當然與事實不符;若說這種愛都是自私的,似乎也有失公允。事實上,許多父母,在撫養子女時,都不但含辛茹苦,而且多有犧牲。

比如,在夫妻兩人都有事業追求時,做母親的便往往主動地犧牲了自己的事業;在經濟條件困難的情況下,做父母的也往往會犧牲了自己的欲望、需求和享受,把家中可能有的最好的東西給了孩子,甚至包括自己的全部身心。但是,即便這樣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時,如果子女「頂嘴」、「不聽話」,又幾乎一定會當場勃然大怒,事後倍感傷心的。

也就是說,他們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唯獨不能犧牲自己的面子;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唯獨不能交出自己對子女的占有權和控制權。而且,這種控制和占有,又往往被理解和感覺為「愛」。因此,一旦遭到拒絕,便會因「一片好心」被當作了「驢肝肺」而傷心,甚至痛悔自己「養了個白眼狼」。

那麼,在這時,我們還能說這種「愛」是徹底「無私」的嗎?顯然不能。

其實,中國的父母,很有一些是在無意識中把子女當作私有財產的。如果說得尖刻一點,可以說有的實際上是把子女當作「寵物」,有的則實際上是把子女當作「賭注」。

把子女當「寵物」的,平時寵愛有加,一旦子女「頂嘴」,便立馬翻臉。把子女當「賭注」的,則難免「恨鐵不成鋼」。因為那「鐵塊」倘若成不了「鋼材」,豈非「血本無歸」?於是「一片愛心」,便變成了「滿腔仇恨」;而不切實際的高期望值,則成了子女們無法負荷的心理壓力。愛的錯位,原因往往在此。

但如果由此便斷定中國的父母都很「自私」,也同樣冤枉了他們。事實上,由於中國文化本有「公私不分」的特點,這裡也很難說是「自私」還是「無私」,還不如說,這種以干預、管束為愛的想法和做法,是一種愛的錯位;更不如說,中國文化的種種特色,如人身依附、面子、良心、人情回報、長幼尊卑有序,都變成了人的「文化無意識」,哪怕在一個小小的問題(如「頂嘴」)上,都會自覺不自覺地表現出來。

所以,如果說目前出現的兒童與青少年問題,大部分是由於家庭和學校教育失敗所致;那麼,中國教育的失敗,則不能不歸結到中國文化的失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