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新德里電】印度《經濟時報》十二日在頭版頭條報導,鑑於中國經濟自外貿導向轉為內需趨動的趨勢無可避免,印度中等教育中央委員會計畫推動自六年級開始學中文;在外交部要求下,初等教育委員會也研究將中文納入學校教育。
不像在德國或法國,商業交易可用英文,在中國,所有協議全用華語,「等你發現小字體時,一切可能已經太遲了!」目前印度因師資和硬體缺乏,要實現這項計畫,看來或許陳義過高。不過報導說,中文學習無可避免,現在置之不理,多年後恐將付出更大代價。
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印度最大貿易夥伴,二○一○年雙邊貿易額可望達六百億美元
;印度卻僅是中國的第十四大貿易夥伴。換句話說,若印中關係持續進展,印度將有更大機會,印度企業也可開拓更大市場。
後經濟衰退時期中國那種內需趨動經濟的現象若持續下去,則華語的重要性也必然進一步提升。
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教授黃亞生表示,現在是印度政府重視中文教學與學習的時候了。中國法治不彰,政府的專制本質之外,中國擁有悠久文化傳統也是原因之一—
—信賴往往來自於共同的語言文化背景,漢語知識有助建構共同框架。
猶如當前美國為全球勞動大軍的機會之地,未來幾年中國也將提供巨大商機和高薪職缺,在當地拓展業務的印度及全球企業需要具全球視野和精通中文的管理人才和職員。
目前有約一百五十家印資企業在中國營運,約四十家中資企業在印度營運。大部分在中國的印度企業,都要求員工學習普通話。僱用三千名中國人、二○一○會計年度中國業務盈收達四千八百萬美元的印福思科技公司(Infosys Technologies ),是許多推動漢語學習的印度企業之一。
印度駐中國大使蘇杰生(S. Jaishankar)最近在深圳一場研討會上表示,印度資訊科技(IT)及製藥產業打入中國市場幾無進展。他說,「印度公司每天光為克服法令規章、政策和市場實務所設障礙,便已焦頭爛額。儘管成功案例仍嫌不足,但唯鍥而不舍別無他法。畢竟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不容我們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