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二代健保以「家戶總所得」為計費基礎,然對於稅籍資料查不出所得者,衛生署認為仍應付基本責任,採用固定基本保費或是依據其他社會保險設算所得來計算,致引發爭議。衛生署長楊志良昨天表示,若大眾認為加入國保者被設算所得是不公義,那麼基本保費就會提高,或是全數轉嫁給有所得的家戶,端視社會如何選擇。
衛生署對下限保費提出的計算方案,一種是每人基本保費乘家戶人數,試算版本中估算基本保費三百五十元、四口為限;一種是家戶總所得乘費率,對於無薪者則依國保,設算每月所得為一萬七千兩百八十元。兩者取高者來計費。
楊志良表示,不論是基本保費或設算所得,都是對健保負基本責任,這些沒所得者在現行健保制度中,多屬於第二類或第六類,保費約六、七百元,但二代健保中用設算所得計算,保費其實會降低,他坦言很多人聽到設算所得就打電話來抗議,但經過說明後反而會接受。
楊志良指出,一個方案有支持、有反對聲音很正常,但他強調,國內約四成民眾沒有所得資料,如果外界認為對這些人設算所得不適當,基本保費就要提高一點,否則費率就會增加,而讓有所得者代為負擔。
健保小組副召集人曲同光表示,二代健保對下限保費要求的基本責任是否過重,大家可以討論,但對於外界質疑衛生署「偷渡」,他反駁表示,在委員會審議時就提出過設算版本,只是當時可能沒有被注意,且現行健保也有這樣概念,並非二代健保創造,他呼籲外界理性思考設算是否合理、是否真的有多收錢,別汙名化。
但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認為,既然二代健保是以實質所得為費基,為何衛生署又採用現制,因為分六類,對於沒有投保薪資者不得不設算虛擬所得,根本是開倒車。
她直言,原本外界只是質疑該納入計算的資本所得未納入,現在又增加了一個社會觀感均不佳的爭議,她勸衛生署「把耳朵張開」聽諍言,不要一意孤行,讓二代健保功虧一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