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關鍵詞】杏仁豆腐

焦桐 |2010.12.08
2247觀看次
字級

杏仁豆腐不是真正的豆腐,並非豆製品,也不用滷水或石膏作凝固劑;只是潔白的外觀和細嫩軟泥的口感似豆腐,其實是一種杏仁果凍,性質類似布丁。

台灣的杏仁豆腐以台南聞名,諸如「懷舊小棧」、「水星杏仁豆腐冰」,以及毗鄰的「那個年代」和「體育公園杏仁豆腐」。夏天,「那個年代」的杏仁豆腐冰上覆滿新鮮的玉井芒果切丁,鮮黃的芒果在潔白的杏仁豆腐上,未吃就先被色澤所感動。

杏仁豆腐的吃法多元,各地做法也不同,華中地區和台灣一樣,習慣在成品上加入什錦罐頭水果;華北一帶則撒上山楂糕和蜜桂花;華南地區在製程中添加粟粉和雞蛋清。

台灣的商家製作杏仁豆腐,多加入煉乳和杏仁霜,並以吉利丁(gelatin)、洋菜、愛玉粉、蒟蒻之屬作凝結物,吉利丁是用動物骨頭煉製的膠質,洋菜則從海藻提煉,因此店家有義務告知顧客用什麼材料。當然也不免有人添加化學香精,但這種杏仁製品就不足為道了。

譚延闓一九二五年八月二十五日的日記詳細記載杏仁豆腐製法:「演公云杏仁豆腐製法,其如夫人得真傳,蓋以杏仁磨取汁如製豆汁,必漉一過。杏仁中必置苦杏仁數枚,如嘗汁不香,則更增之,特不可多,多則苦也。更煮洋菜成汁,亦漉過,乘熱與杏仁汁相和。大率杏仁汁一碗,洋菜汁一茶盅,極力和勻,俟冷即凝成豆腐。以刀劃成塊,取開水和糖沖之即成矣。粵人以四十元受法閩廚,乃得一米湯代杏仁洋菜同蒸之訣,宜其硬如牛膠,味同涼粉也」。譚延闓日記所載沈演公的製法是古早味,一種崇尚自然的治事手段,老老實實用杏仁磨汁,老老實實煮洋菜以兌和。

同年八月二十八日譚延闓的日記又說:「吾以胃病,進食甚少,及杏仁豆腐來,乃盡三←,复喫粥二←而散。」

除了美味,杏仁頗有養生功效,《本草綱目》說此物:「潤心肺。和酪作湯,潤聲氣,除肺熱」。最近去新加坡,杜南發宴於「THE PINES」,餐後甜點「杏汁燉白果百合天山雪蓮」,杏汁內添加白果、百合、雪蓮,充滿養生的暗示。多年不見,南發、正鐳竟都動過心臟手術,難怪他在信中的祝福語總是:平平安安,硬硬朗朗。

杏仁有甜味、苦味兩種,甜杏可食用,苦杏則萃取製成杏仁精。杏仁精略帶苦味,風味甚佳,適合添加在酒,和各種甜點中,如杏仁豆腐、布丁、糖果、巧克力、餅乾、蛋糕等甜點和冰品。徐善可、宋文淇嫁女兒,囑我調整婚宴菜單,我考慮到中西合璧的基調,建議餐後甜點用中式杏仁茶,搭配西式杏仁李子酥塔。

前幾天,三姨、小姨、阿妗自高雄來,我帶她們去台北一○一「食藝軒」吃飯,餐後的招牌甜點自然是杏仁豆腐,大家吃得笑逐顏開。那杏仁豆腐切成細長塊,入口香濃,滑嫩得不可思議,好像舌頭之上又多了一個舌頭,牙齒來不及攔阻,忽然溜進食道裡,忽然,話匣子就打開了陳年往事。

在全球最高的餐廳吃飯,俯瞰台北盆地,她們洋溢著喜悅,不知如何竟討論到我的父親,忘記要體貼我母親的感受:「伊這麼會曉煮吃,大概是受到伊老爸的遺傳」。

我對父親毫無印象,他是一個陌生人,在我記憶追索不到的稚齡時,即遺棄母親和我們兄妹。

「那有像!從頭到腳無一位像!」母親憤忿地插嘴,她最恨別人說我像父親。杏仁豆腐的糖水很甜,母親吃起來竟似苦的。

(本專欄隔周三刊出)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