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務」本意是特殊任務,是個中性詞。後來漸漸成了人稱代詞,表示經過特殊訓練,從事刺探情報、顛覆、破壞等活動的人,有了貶抑的成分。其近義詞有細作、間諜、密探、特工等。
特務這種職業,古已有之。,中國歷史上有名有姓的特務是夏朝的「汝艾」和「季抒」,這兩位被夏王少康派往過(今山東萊州西北)、戈(今河南中部)兩國刺探軍情,為平滅這兩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兵聖孫武寫《孫子兵法》,也很重視特務的功用,還對其分為「鄉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五種。在太史公筆下,在《唐傳奇》裡,有許多角色身兼俠客和特務的身分,往往為了己方或公眾利益,於萬千軍中取仇人首級。
說起來這些還都是特務的初級階段,畢竟這些特務是獨力完成任務,不是有組織、有分工的。據考證,曹操是第一位設立特務組織的人,他置「校事」官職以伺察大臣,開了特務組織的先河。此後,北朝內外「侯官」、唐代「不良人」和「麗競門」、五代「武德使」、宋朝「皇城司」等等,都是特務機構和官職。
值得一提的是女皇武則天。武則天篡奪了李唐政權,總感覺不踏實,於是在全國實行特務統治。她公開鼓勵告密舉報,連誣告、假告都獎勵,例如「風聞」(道聽塗說),也可舉報。她手下許多酷吏,如「來俊臣」,就是靠這種手段爬上高位的。來俊臣還組織了一班爪牙,專做告密工作,甚至編纂了一部《羅織經》,向其黨羽傳授羅織罪名、栽贓陷害的祕訣。電視劇裡描寫武則天身邊有梅花內衛專門做特務工作,看來不是空穴來風。
到了明朝,特務統治達到了極致。明朝有「錦衣衛、東廠、西廠、內行廠」四個特務機構,特務逾十萬,其作用已不可同日而語。明太祖設立錦衣衛,特務稱為檢校,明成祖、憲宗、武宗又設立東廠、西廠和內行廠,這些廠衛在明朝大行其道,成為宦官弄權的工具。以東廠為例,東廠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公或督主,是宦官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
清朝以明朝為鑑,一直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特務機構。康熙帝開啟了密折奏事制度,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擔任江寧織造時,就曾向康熙密報過大小事務,成為皇帝在江南的重要耳目。不過,這些比起明朝猖獗的廠衛來是小巫見大巫。有人也許會說,雍正時不是有個血滴子嗎?血滴子純屬小說家言,倒也有些歷史影子。
雍正早期有個准特務機構叫「粘杆處」,顧名思義是替皇家夏天粘知了,消除噪音的。雍正給了這個機構一個額外的任務,蒐集民間小道消息上報。就這麼個機構,到了小說家那裡就成了一個恐怖的特務機構,中國古代小說家的想像力還是很豐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