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日前參加身心障礙楷模金鷹獎頒獎典禮,呼籲民眾如果要捐贈車輛,可考慮捐贈身障人士可使用的「康復巴士」,不一定要捐贈救護車,目前全台各地消防隊救護車都夠新。
我肯定馬總統關心弱勢,試圖扭轉捐贈資源觀念,解決分配不均的問題,不過,國家領袖想幫助身障人士,只能道德呼籲,卻沒有實際作為,令人遺憾。
領導人應該思考的是,為什麼會普遍缺乏康復巴士,該責成那些單位通盤規畫拉高普及率,相信能得到的掌聲和支持,絕對比呼籲來得高,且對改善無障礙空間有實際幫助。
今天縱然有一些公共工程設計了無障礙空間,但因一般民眾對身障人士的需求普遍認知不足,造成空有無障礙空間,卻沒有無障礙心態,反而讓無障礙空間變成障礙,例如五都大選投票,我有一些身障朋友在前往投票時,碰到選務人員霸占無障礙空間,讓他們無法使用,得自力救濟,由親友幫抬拉輪椅、爬樓梯,才能進入投票所。
其實,在生活中也常看到無障礙空間,被機汽車或其他東西阻擋,使得身障人士無法使用。
我認為,在無障礙空間普及前,政府應在國民教育落實無障礙心態教育,讓所有國民了解建立無障礙空間,不占用無障礙設備的重要性,並且擴大編列社福預算幫助身障人士(例如添購康復巴士),相信只要政府每年少放幾次焰火,少舉辦「焰火式」的活動,省下的錢就能幫助身障人士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長遠來說,讓身障人士更能融入社會,能自力更生,不需要仰賴社會或家人幫助。
盼望除了總統呼籲外,政府更要從教育與制度讓民眾建立無障礙心態,落實無障礙社會,讓每個身障人士都能自在的工作與生活。
國任(台北市/社會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