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態】──談疲態 慢性疲勞症候群

吳東權 |2010.12.06
1405觀看次
字級

「我感到好累好累!」這句話,相信並不陌生。

累;這裡說是疲憊、勞乏的意思,當我們的體力或心力運作超過一定限度時,就會感到勞累,也叫做疲勞。換言之:也就是我們的肌肉不能繼續進行工作的現象,或是厭惡費力的工作而不想繼續的感覺,它是身體細胞內的化學過程引起的損害所致。一般說來,可分為精神疲勞、生理疲勞、以及病後疲勞三種。

在農業社會中,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如果感到疲勞,那是體力上的疲勞,只要睡一夜,翌晨起床,疲勞全消,又是一條活龍;到了工商業時代,民眾生活在緊張剌激、激烈競爭之中,不但體力感到不支,精神尤其緊繃,心理倍感壓力,於是導致了生理之外的心理疲勞,往往很難排除。

不論是生理或是心理上感到過度疲勞,都會在臉色和舉止言行方面,流露出一種異常的姿態,最常見的是無精打采、面容憔悴、眼圈發黑、呵欠連連、有氣無力、兩眼無神、反應遲緩、食欲不振、愁眉苦臉、唉聲嘆氣、減少活動、提不起勁、毫無鬥志等等,很明顯地讓人覺察出來,那種姿態,就叫做疲態。

疲態有暫時性和長期性兩種:

暫時性的疲態任何人都可能遭遇到,譬如打了一場球、搓了二十四圈麻將、在家裡大掃除、和老友小聚酩酊大醉一場、整夜的失眠、夫妻吵架折騰了一整夜等等,第二天臉上多少總會留些疲態的痕跡,但是這些疲態只要好好休息一兩天,就可以消弭於無形。

比較複雜的是心理上所產生的疲憊,譬如夫妻感情長期形同冰炭、子女結交損友誤入岐途、惡鄰不時製造恐怖、家庭經濟一直陷於困境、工作或事業始終無法改善、父母身體一直處在病中等等,各種壓力紛至沓來,這時,心理疲勞就難以避免了。

醫學上有一種病症,叫做「慢性疲勞症候群」,是一系列身心疲態的統稱,患者天天叫累,卻又找不出病源,吃藥也沒有什麼效果,以致造成非常大的困擾,何況面露疲態的人,長官見了不敢信任,同事見了沒有人緣,家人見了感到掃興,自己也會對自已沒有信心,長此以往,很可能就會轉成憂鬱症。

據學者調查研究;人們這種疲態的起源,和以下幾種因素有關:一是勞動的環境、二是工作的條件、三是待遇的水準、四是家人的感情、五是長官的壓力、六是前途的展望、七是人文的素養、八是健康的狀況。

而這些疲態的源頭,對於職業駕駛、重力工作、輪班人員、夜以繼日、工時較長、精密作業、高危險群的人員,具有莫大的威脅。

據醫界統計:十個女人當中,就有四個患有心理疲勞的現象,經年累月,若無似有地感受到心身疲憊、睡眠不足、胃口不好,疲態常掛臉上,躺在床上還覺得累,因此「好累」成為口頭禪,她們常感前途茫茫、頭痛腰痠、做事沒勁、四肢乏力、情緒不穩、多疑嫉妒、憂慮煩惱等等痛苦,尤其在月事來時、妊娠期間、停經時期、身染微恙、遇事不遂時所湧現的疲態,最為顯著。

婦女的疲態直接顯現在她的化妝和服飾上,當她感到好累好累的時候,連平常最注重的美容和髮型也無暇顧及,乃致於讓家裡亂七八糟,也沒有心力去整理打掃,疲態從臉上漫延到身上、家裡、以及工作效率上。

要想消除疲態、恢復精神,最基本的要求是先去檢查一下健康狀況,如果沒有什麼病症,那麼,就得從減少繁重的勞動開始,要改善工作條件、轉換環境氛圍、融洽人際關係、採取適當休息、保持充足睡眠、增加飲食營養、參加輕鬆活動,學習看得開、看得遠、看得透、看得淡的「四看」養生哲學,不消多久,保證你定可「消除疲態」,而不是「恢復疲勞」。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