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察院長王建煊參加「閱讀宜蘭.學習型城市」講座,分享閱讀經驗,談到大學生打工問題,批評打工是賤賣人生黃金時間,把黃金時間當成石頭賣掉,真的是「笨死了」。
我對王院長說法有不同意見。首先,隨著教育市場化與自由化的世界潮流,高學費政策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景氣雖有回升,但依行政院主計處九十八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顯示,最低百分之二十家戶的每戶可支配所得,卻不升反降,僅約二十八萬兩千多元,若有一個孩子就讀私立大學院校(以每年學雜費十萬元計算),負擔率達可支配所得百分之三十五點五。
在目前經濟狀況下,子女教育經費已成一般家庭最大支出,除了日常生活要撙節支出外,顯然無力再負擔另一孩子的教育費用,因此,許多學子為了避免造成家庭負擔,申請就學貸款,雖然政府亦將書籍費與生活費列入貸款範圍,但還是有些不足,何況貸款是負債,所以,打工對許多學子來說,變成不得不的「大學經驗」。
其次,王院長「看笨」打工,但若能慎選打工場所與地點,在不影響課業下適度工讀,不僅可印證課堂所學知識,了解相關產業發展與變化,更可以學習自立自強、自立更生,不會製造更多啃老族、尼特族。
另外,打工也是一種職業試探的機會,在工讀中學習與他人共事,培養溝通與互動技巧,養成與他人分工合作精神
;最重要的是,在打工中思索自己未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希望從事那一項工作,並設定目標,有計畫的努力實踐,因而有人找到一生的「志業」。
筆者認為,雖然王院長用心良苦,也認同學生應該把心思放在課業上,但也不必把打工「汙名化」。
不過,大家還是必須正視學生打工的現象,提供合理待遇與安全環境,教育主管機關應檢討現行教育補助與津貼,從過去的「身分別」(如軍公教子女),轉換成「社會經濟別」(如中低收入戶等),以解決經濟弱勢族群子女就學問題。
陳志彬(台北市/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