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語典故】醍醐灌頂

心文 |2010.12.02
14052觀看次
字級

「醍醐灌頂」,是指以最珍貴的醍醐澆灑在人的頭上,比喻承受至高無上的佛法智慧,能夠滅除無明煩惱,使人徹底覺悟,而得清涼自在。後世則引申為使人茅塞頓開,或令人舒適、清涼之感。如唐代顧況的詩〈行路難〉:「豈知灌頂有醍醐,能使清涼頭不熱。」或說「醍醐灌頂,五內清涼」,因此,當我們聽了某人一席話,而感到清涼舒適,或了解其中的道理,並受到很大的啟發,那可真是「醍醐灌頂」了!

「醍醐」本是「胡人」的食物。是一種由牛乳反覆提煉而成的酪酥,乳酪上凝聚者為酥。由於唐代時胡風極為盛行,包括胡舞、胡帳、胡女、胡食等,就像現今歐美的披薩、漢堡傳入我國一樣,所以《舊唐書》說玄宗時期「貴人御饌,盡供胡食」。因此,「醍醐」梵文manda的譯名,不僅是一個譯名,也可能是一個譯音名詞,自唐玄奘大師的譯經成熟期之後,即廣為流傳。

此後,在中國宣講佛經的過程中,已常借用製酪、製酥、出醍醐的繁複過程來演繹經義。其在漢譯佛經中的主要詞義為「本質」、「精髓」;可作名詞或形容詞,例如《涅槃經》的描述:「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又說:「聲聞如乳,緣覺如酪,菩薩如生、熟酥(淺位如生酥,深位如熟酥),諸佛世尊猶如醍醐。」

「醍醐」,係指五味(乳味、酪味、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之一,其中醍醐味被視為「世間第一上味」,在佛教中常用來比喻「無上法味」(最高教義)、「佛性」等。在《心地觀經淺註》提到:「古謂醍醐灌頂,言得法味之真醇……謂能悟此旨者,喻甘露灑心;能發真智者,如醍醐潤性。」意旨開人智慧,使其煩惱盡消而得清涼。

自唐以後,「醍醐」一詞不僅用來說明佛教徒的漸修過程;還比喻為佛教各派教義,在相互辯駁、詰難中,不斷昇華的經歷。「灌頂」,原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時的儀式:以裝注於寶瓶的四海之水,澆灌新王的頭頂,象徵新王「富有四海」且擁有統治的權力。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闍黎(軌範師)時,「以甘露水而灌佛子之頂,令佛種永不斷故。」若佛弟子能擔綱弘法重任時,經阿闍黎以智慧之水灌其頂,以為印可;一如轉輪聖王之子受職,父王為其以四海之水灌頂般。

雖然儀式上以「醍醐灌頂」可以使人開啟智慧,身心輕安舒適,是多數人的心願。但事實上,只要我們隨時覺察自己腦海裡的任何一個念頭、思緒,都是正面的、健康的且利人利己,而不讓惡念停留太久,就是在為自己「醍醐灌頂」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