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品般若經‧無盡品》(大正八‧三六四下)說:「若能深觀十二因緣,即是坐道場。」以下解釋天台藏、通、別、圓四教的道場:
道場有四種:
(1)若觀「十二因緣生滅」究竟,即是「三藏教佛坐道場」,坐菩提樹下、生草為座,成劣應丈六身佛。
(2)若觀「十二因緣即空」究竟,是通教佛坐道場,於七寶菩提樹下、天衣為座{1}。
(3)若觀「十二因緣是假名」究竟,別教舍那佛坐道場,七寶菩提樹下大寶華王座{2}。
(4)若觀「十二因緣中」究竟,是圓教毘盧遮那佛坐道場,以虛空為座。故當知大小道場,都不出十二因緣觀也。
以下以五時、四教,解釋觀十二因緣不同。
又,諸佛皆於此十二因緣觀而轉法輪:
頓
(1)華嚴時:佛陀於寂滅道場,七處、八會,為利根的菩薩說十二因緣,不生不滅,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
漸
(2)阿含時:佛陀於鹿野苑,為鈍根弟子說十二因緣的生滅相;(3)方等時:於《方等》十二部經,說十二因緣生滅即空、即假、即中;(4)般若時:於《摩訶般若經》,說十二因緣即空、即假、即中;(5)法華涅槃時:於《法華經》,說十二因緣即中,捨三種方便(廢三乘歸一佛乘)也;於《涅槃經》,說十二因緣具足「藏、通、別、圓」四意,眾生皆有佛性,如剛出的乳味有醍醐性。
天台宗判教,藉五味分判佛陀一代教法的五時。北本《涅槃經‧聖行品》(大正十二‧四四九上)載︰「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眾病皆除,所有諸藥悉入其中。善男子!佛亦如是。從佛出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出般若波羅蜜,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槃,猶如醍醐。」醍醐者譬喻佛性,佛性者即是如來。如是皆觀因緣而得。(待續)
注釋:
{1}通教法性生身佛,以天衣為座:色界天衣,純金色光明,如是等寶衣敷座,菩薩坐上此座,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謂寶樹,表殊勝;天衣表自然也。
{2}七寶菩提樹下,大寶華座:七寶眾多,表無量故。大寶華座,或稱寂滅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