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沈括,人們馬上會想到《夢溪筆談》,一些典籍也大都把他圈定在「北宋科學家、政治家」上。其實,沈括還是北宋時期赫赫有名的外交家。
西元一○三一年,沈括出生於北京一個官宦家庭,他自幼勤奮好讀,二十四歲踏上仕途,做過海州沭陽縣(今江蘇省)主簿、東海(今江蘇省)、甯國(今安徽省)、宛丘(今河南省淮陽縣)等縣縣令。三十三歲考中進士,被任命做揚州司理參軍,後累官至提舉司天監、史館檢討、集賢院校理、延州知州等官職。
沈括是我國歷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宋史》中說他 「博學善文,於天文、方志、律曆、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能」。鮮為人知的是,沈括還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他曾是王安石變法的得力助手,為制定和推行新法做出了突出貢獻,很受王安石的器重。
當時,對北宋形成較大威脅的是遼邦和西夏,他們對大宋王朝的遼闊疆域、豐饒物產垂涎三尺,於是他們屢屢發動邊境戰事,擄掠人口,搶奪財物,甚至不惜以「政治藉口」來搶占地盤,邊境百姓極受戰火之苦。
自宋真宗與遼訂立「澶淵之盟」後,宋朝一直依靠每年輸遼大量銀絹歲幣,維持與遼朝暫時安定的局面。但是遼欺宋軟弱,想進一步侵占宋國土,一○七五年,遼朝派大臣蕭禧到宋京,要求重新畫定邊界。
沈括獲知這一消息後,馬上來到樞密院,從檔案資料查找過去議和時所簽訂的條約與相關文件,證明遼邦所提出的地域是屬於宋朝的,然後沈括稟明了宋神宗。宋神宗聽了非常高興,就讓沈括畫成地圖送給遼邦大臣蕭禧看。面對確鑿證據,蕭禧無言以對。
但很快,遼邦又提出了新的無理要求。宋神宗即派沈括出使上京(遼朝的京城,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南)。當時,兩國劍拔弩張,戰火一觸即發,穩重無畏的沈括,以「以死任之」的氣概出使遼邦。
出使之前,沈括收集了許多地理資料,並叫隨從的官員都背熟。到了上京,遼朝派宰相楊益戒跟沈括談判邊界,提出「黃嵬山一帶三十里地方應該屬於遼朝」。對於遼方提出的問題,沈括和官員們對答如流,據理力爭,並當堂拿出地圖,作為佐證:「至敵庭,凡六會,敵人環而聽者數千輩,無以駁其議。」
面對沈括手中的證據和沈括的侃侃陳詞,遼邦上下理屈詞窮,不得不放棄了他們的無理要求。沈括終以其智勇、雄辯折服了遼邦,實現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沈括外交上的勝利,不但使宋廷大為歎服,就連遼朝也不得不對這位「落落外臣」敬畏有加,沈括一時威名大震。此後,朝廷又多次派他出使異域,為國家爭得主權和榮譽,累計出使竟達百餘次,為大宋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一○八一年,沈括出使之餘,還親率大軍力抗西夏,大破黨項十萬之眾,顯示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而被朝廷擢升為龍圖閣直學士。
宋神宗死後,王安石下野,司馬光廢除了新法,沈括遂辭官隱居於潤州(今江蘇鎮江)夢溪園。在這裡,他總結自己一生的經歷和科學活動,寫出了聞名中外的科學巨著《夢溪筆談》。這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被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稱為「中國科技史上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