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創新能力 亟待培養

 |2010.12.01
1083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馬總統就職兩周年,喊出「創新強國」口號,但台灣教育體系真的能培養出「創新文化」嗎?行政院科技顧問認為,台灣老師、學生的創新能力,還有進步空間。學界的創新能量如何灌注到產業,福國利民,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呼籲,政府支持創新研究,不能「放牛吃草」。

行政院科技顧問會議昨天討論如何培育台灣的創造文化。科技顧問、成功大學校長賴明詔舉例,說明台灣教育亟需創新能力。美國學者日前來台觀察中小學科學教育,發現學生做的火箭模型很好,美國學生比不上;但缺點是:「大家設計得都一樣。」

賴明詔引用導演賴聲川的說法,認為創意就是一種「問問題的能力」。他觀察,很多台灣學生不知如何問問題;然而在聽講時提問,才有助思考。

他也指出,創意需要跨領域學習,「從別的領域『偷』東西過來」,別人的垃圾可能是你的寶藏。此外,賴明詔覺得,台灣重視標準答案的考試,也是扼殺學生創意的幫兇。

香港科技大學前校長朱經武則有不同見解,他認為,考試確實不是培養「天才」的好方法,但卻可以培育「人才」,「人才才是社會的中堅,不能忽視。」他也認為,跨領域學習要能成功,學生必須要有一項紮實的核心專長。

中研院副院長劉兆漢表示,考試問題已經談幾十年,都沒有解決,現在可能只有在中小學階段才有機會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他憂心現在中小學老師程度持續下滑,建議政府將創新觀念納入師資培育課程。

不只中小學師資,中研院院士、清華大學前校長徐遐生認為,台灣教授有「長於技術,而少創意構想」、「辯才無礙,但好批評他人」、「雜事太多,而無暇好奇」、「企圖心強,但汲汲於頭銜」等問題,這些都會灼傷學者創新能力。

翁啟惠認為,必須銜接研究型大學的創新能量與產業,政府需要針對具前景的領域,重點獎勵、徵求研究計畫,而非像美國學界「放牛吃草」,「因為台灣沒有這麼多資源,而且面對的問題更急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