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明年一月開始國中小要加考英聽,教育部長澄清絕無此事,表示加強英聽「方向正確,但沒有時間表」。
國中小加考英聽是八月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時,由教育部國教司長楊昌裕提出,政策宣布後,這學期已有部分學校實施,媒體報導,七成國中小已加考英聽,如果七成的屬實,不知道教育部為何不順水推舟,在全國廣泛實施?
英文為國際共通語言,重要性不在話下,國內英語教學忽略聽說能力,很多大學生考試考高分,但口不能說、耳不能聽,出國留學如鴨子聽雷,學了十幾年,等於白學。
這種現象誰不知道?為何國中小加考英聽不盡快實施?教育部長說方向正確,但沒有時間表,考慮的是什麼?
也許師資是個問題。的確,在數十年「忽略聽說能力」的英語教學體制下,現在的英文老師聽說能力恐怕也不靈光,但正因為如此,國中小加考英聽更顯重要,長遠來看,這是為未來的師資做準備,現階段則在於打基礎。
所謂打基礎,可以這樣看。外國人來台灣,說中文有腔調,但我們不會笑,如果能溝通,我們就會稱讚說「你的中文說得很好嘛!」同理,老師如果教了一口「台灣腔英語」,但只要能與外國人溝通,他們會介意台灣腔嗎?應該不會,因為英文不是我們的母語,誰會要求你字正腔圓?
學生擔心說不好,而不敢開口,英語等於白學,教育部若擔心師資,而不敢推出「加考英聽」政策,就如同學生不敢開口,只會更多的下一代不敢開口。
既然方向正確,就該有時間表,愈早讓孩子趕上國際列車,對國家的競爭力愈有好處。
賴素如(北縣新莊/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