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SSCI(社會科學論文索引)成為大專學術評鑑,與經費補助的量化指標,引發爭議,政大教育會、教改總體檢論壇與台灣競爭力論壇,發起「反對獨尊SSCI、找回大學求是精神」連署,希望政府尊重學術多樣性,並檢討人文社會學科的評鑑標準,不能獨尊SSCI發表量。
近年各大學評鑑及向政府申請計畫案,SSCI論文發表確是重要指標,若發表情形不好,很難拿到計畫。
最近系裡應徵老師,面試者都強調有多少篇SSCI論文,顯然已接受制式的評量標準,有幾位在外國獲得學位的博士,沒有SSCI論文,但特別說明目前積極投稿中,未來一定會有,這顯示外國並不重視SSCI論文,訓練重點在是否具備博士所需的氣質與素養。
研究成果並不等於SSCI,但國內目前風氣使得研究等於單一指標,其他如開發軟體、網路平台的發表、專書、評論、會議論文都被忽略,更甚者都不納入評比計算,也造成國內獨特的學術生態。
而且,學者作研究把成果投到期刊,有些甚至需支付刊登費,而這些論文收錄到資料庫後,購買資料庫閱讀權的單位,還得付龐大的費用,如果今年不採購,甚至之前採購的論文也不能再閱讀。
這非常不合理,等於學者辛苦研究的成果,都被資料庫廠商拿走,學者未得到任何好處,想閱讀論文的人也要付費,更諷刺的是,研究者服務單位也得付費才能閱讀,這對開放與促進科研發展並不是好事。
學者須發表論文才能升等、談薪、爭取到計畫等,廠商也看中這一點,等於是一條生物鏈,造成科研不正常發展,學者無法長久、專心做自己感興趣的題目。我最近跟兩位同事共同發表一篇論文,這個研究我們發展、觀察了五年才寫出一篇論文,過程中彈薪沒分、升等困難、爭取研究計畫受挫,有多少人會五年只寫一篇論文?礙於現實只能走容易發表論文的路線,且須迎合西方期刊喜歡的議題。
期待大學能找回作研究的真正精神,讓作研究是樂趣的事,不再只為了發表SSCI論文,才能真正提升競爭力。
本榮(桃縣中壢/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