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上一次參加行腳托金本,是近二十年前的事了,當時的我才六、七歲吧!只記得是在中、永和地區,媽媽帶著我,跟在長長的隊伍後面,依稀記得有很多法師,我把一個個銅板放到他們的金本裡讓我很開心,跟著走也很好玩,只是走到後來腳好痠,有點累了,但還是跟著走完全程。
二○一○年,我又再次踏上行腳的旅途,地點在桃園、中壢及台中地區,這次的我長高、長大了,伴隨著的不是媽媽,而是佛道上的同參道友們,以及雨水澆不熄的熱情。
學院同學各自堅守崗位,一心希冀讓更多人共襄盛舉,共結萬緣,共同護持具有人文特色的好大學。當地佛光會師兄師姐挨家挨戶勸說,積極領著居民到行腳僧前投金本,勝鬘書院及佛光大學的同學也熱情邀約,勇敢打開商店的門走進去,耐心向店家解說,不管最後老闆或店員是否走出來投金本,同學都已打開自己的心門,走出一方心田;不管他們是否投下銅板,同學也已悄悄為他們和自己種下菩提種子。這種為教服務的精神,讓我深感佩服;這樣為大眾種下菩提種子的使命熱忱,是我所不及的。
從小進菜市場最害怕聞到腥味,那會令我作嘔。這次走進菜市場時,那熟悉的味道隨著記憶狂襲而來,但除了不舒服之外,我更感到難過。我生活在充滿善美的環境中,而他們每天要在這樣的環境中維持生計,這是他們願意的嗎?可以有別的選擇嗎?他們在做這些事時,是歡喜享受,或者其實是不願意的呢?
當我們經過攤子前,有許多肉攤及菜販不願回應,有的低頭做自己的事,有的用嗤之以鼻的眼神看著我們,甚至還有人摀著耳朵,還有一些人在一旁觀望;有的則是很開心的趕緊抓一把銅板出來投金本。
看著他們的反應,讓我思考 :為什麼有的人生意興隆,有的卻門可羅雀?這和心量是有關係的,歡喜布施、與人結緣的人,生意自然會好;凡事總先想到自己的利益者,則相對失落許多。而觀望的人,隊伍就在觀望中過去了。想想,我們是不是也常在猶豫中,讓因緣就這樣悄悄溜走呢?
這次的行腳過程中,我們的雨衣穿了脫、脫了穿,鞋子也是溼了乾,乾了又濕,我的腳背甚至悶到發癢,但想到玄奘大師取經西行十餘年,想到佛光山的長老以前走到腳起泡、走到腳和羅漢鞋都黏在一起,便覺得我們這樣不算什麼。能為其他人種下一點善根,能為佛光山用心興建的大學付出,提供莘莘學子學習的資源,這是我們的福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