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古人認為,生命以六十年為一個周期不斷循環,因而有「六十花甲」之說,這也使得人們認為,六十歲便是頤養天年的年紀。然而,隨著生活條件改善和傳統觀念改變,這一延續數千年的觀念正在動搖,愈來愈多人選擇退休後再投入職場,成為大陸新的社會議題。
大陸人口平均壽命不斷延長,已達到七十二點一歲,屬於開發中國家水準。據統計,至二○○九年底,大陸老年人口一億六千七百萬,占全大陸人口的八分之一,約占世界老齡人口的五分之一,預計到二○五○年,大陸六十歲以上老年人,將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一;目前除了中國,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地區老齡人口逾億。
而拜醫學所賜,六十歲不再意味著身體各器官衰老,因身體狀況尚佳,不少大陸老年人深信「老有所為」,為了不讓英雄無用武之地,愈來愈多人退休後,選擇再就業。
在貴陽的人力資源市場上,擁有一技之長、身體健康的老年人非常受歡迎,甚至有些人還未辦妥退休手續,就被「挖角」。
在貴陽開辦教育培訓機構的負責人艾敬表示,老年人工作經驗豐富,人脈關係強大,有完善的醫療保險等福利待遇,可以降低用人成本,更可以在短期內為單位創造機會和效益。
據大陸官方統計,大陸現有面臨退休的科技人員有五百多萬人,其中年齡在七十歲以下、具有高中級技術職稱、身體健康的有三百五十多萬人。由於市場對這類老年人才的需求龐大,大陸部分省市建立老年人才資料庫,專門受理老年人的求職登記和媒合。
專家認為,「銀髮族再就業」浪潮的興起,有助舒緩日益增多的「四二一家庭」(即四位老人、一對夫妻、一個小孩)的壓力。
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夏海勇表示,隨著一九八○年代出生的第一代獨生子女進入婚育期,一對獨生子女夫婦既要贍養四位老人,又要撫養一個孩子,無論是家庭收入,還是精力和時間,都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老人家投入職場,至少可減緩家庭經濟壓力。
不過,在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不少大陸年輕人認為找工作已很難了,老年人不該再就業搶了自己的「飯碗」,為解決此一矛盾,大陸專家建議政府建立完善的老年人才流通「管道」,協助他們走出大城市,到一些急需人才的地區,發揮農業、教育、醫療和扶貧工作的專業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