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評鑑教學卓越計畫成效,到學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高年級學生普遍認為自己英文程度下降,閱讀英文教科書困難,對未來職涯困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也不了解自己能力是否足夠;此外,也認為,老師教學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老師應思考如何做好教學,若能創新、改進教學,大學生的困惑應可減少。
媒體報導,十年前創辦印度「河濱小學」的校長吉蘭.貝兒.瑟西(Kiran Bir Sethi),應邀訪台時表示,學生上課要多面向參與,學習如何思考、解決事情,而非背誦課本知識;她的教育理念是幫助孩子建立「我做得到」的自信心,讓孩子知道「解決生活周遭的問題」是可能的事,希望培養對萬事好奇、有能力達成目標的孩子。
因此,她採取創新教學,鼓勵孩童透過觀察、想像、執行和分享,在一周內做出改變周遭的行動,例如當環保志工、解說員等,再藉由影像文字記錄,分享成果。
傳統的教學是老師怎麼教,學生就怎麼學,學不會是自己的事,很多學生因此失去興趣,甚至喪失自信心,而無法有效學習;不少老師念書時教授怎麼教,現在就怎麼教,因為並沒受過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訓練,但時空改變,教學對象也改變,一成不變是行不通的,因此教師必須自我專業成長。
最近以「成果為導向」的教與學習成為評鑑重要的指標,老師如果要保證教學與學習有保證,就須靠創新的方法實現,例如要培育學生某些能力,老師就應思考要如何教,該有那些教學活動,績效標準如何評量,是否所有課程評量全面量化,是否加入質化的評量才比較公平,衡量尺也應加入等,如此才不會造成學生某一科成績不論是六十分還是九十分,所得到的能力是相同的。
大學彈薪制度不能只顧研究,老師必須創新教學,培養學生各種能力,學生學習成果佳,才會有好的職涯發展,才能提升國家競爭力。
本榮(桃縣中壢/大學教師)